桂林是一座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名城。早在唐代著名文学家柳宗元、韩愈、杜甫和南宋诗人范成大㈢、王正功等用优美的字句来形容;明朝地理学家徐祖宏也在《徐霞客游记》中有科学的记述。至于桂林岩溶的近代研究始于20世纪30年代。1927年法国人汉得尔一马泽谛(Handel—Mazettis)和阿.勒曼(O.I~ehman)来中国考察后,首先提出锥状喀斯特一词。20世纪40年代以来,不少国内学者先后对桂林附近的岩溶研究曾发表过勘察报告或文章,其中主要有杨钟健和德日进、高振西、曾昭璇、朱学稳、袁道先等,着重讨论涉及岩溶的多级峰顶面、洞穴成层性、岩溶地貌的形成演化和发育史等问题。80年代后,讨论的内容日趋广泛和深入,并提出了一些新的见解与认识。1988年,地矿部岩溶地质研究所朱学稳著《桂林岩溶》一书所命名的“桂林式岩溶”,认为是当今国内外公认的热带岩溶地貌典型,内容更为详尽具体夕是桂林岩溶的最新代表作。
新中国成立以来,桂林山水以三山(象鼻山、塔山、九马画山)、两洞一(七星岩、芦笛岩)、一水(漓江)高度概括其精华美景,早已辟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和旅游胜地。早年陈毅在游览了桂林风景后,自叹“不愿当神仙,愿作桂林人”。
从岩溶科学的角度看来,桂林的山青、水秀、洞奇、石美的景物,无不与岩溶发育密切联系在一起。广义的桂林,包括桂林市'含阳朔、临桂两郊县和兴安、灵川县大部以及全州、灌阳、永福、荔浦、平乐、恭城等县的小部分,总面积达7100平方公里,以碳酸盐岩石为主分布的岩溶面积占5 2.8%。泛称的岩溶形态,包括地表和地卡两个方面,亦即岩溶地貌及洞穴形态。前者所涉及的主要是岩溶峰林地貌,分布面积为24.52km2,占岩溶面积的65.3%,主要由距今4亿~2.5亿年前晚古生代海洋沉积厚达数千米的碳酸盐岩地层组成。在长期地质内外营力的作用下,形成的峰林、峰丛、洞穴等典型岩溶地貌,与漓江两岸的市葩、异卉和森林,共同构成了奇峰独秀,绿水潆回,宛如百里画廊,其山水之美,早已随着一句至高无上的赞誉“桂林山水甲天下”而深入人心,千万年来一直得到人民的喜爱和垂青,无数奇峰异洞和漓江碧水争相辉映,形成一派旖妮风光。桂林的峰林地貌,以峰林(平原)和峰丛(洼地)两类共存,标志其发育处手相对稳定状态,是该地貌系统协同向有序发展的必然结果。由于桂林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主要受地下水与直接降水的影响,在此条件下受综合岩溶作用,除一般的化学溶蚀、溶水侵蚀及崩塌作用外,生物岩溶作用特别是植物岩溶现象十分普遍,具有重要意义。
关于岩溶峰林地貌的发育与演化,,即峰林与峰丛间的成因关系,.一般认为是从峰丛洼地·峰林平原·孤峰平原依次逐步演化,三者分别代表青年、壮年和老年阶段。依据形态特征、形成条件、空间分布、水文地质条件以及与非可溶岩的接触关系,其中峰丛洼地可分为边缘峰丛(分布最广)、分水岭峰丛(分布次之)、谷间峰丛和岛状峰丛(分布零星常见);峰林平原可分为盆地峰林、边缘峰林、谷地峰林和坡立谷峰林等类型;孤峰平原则具有基本平坦的平原基岩地面,平地拔起的石峰,地表水和地下水融为一体以及石峰山体的脚洞化等基本特征。
岩溶洞穴形态是地下岩溶形态的主要组成部分,按成因可分为溶蚀(侵蚀)、次生化学沉积、生物岩溶和崩塌4类。其中以前两种形态为主,为溶蚀的波痕、沟槽、坑穴以及洞穴通道、洞室等结构,形态有大小之分,它们与洞穴发育阶段、洞穴水动力条件有密切成因联系;而洞穴次生化学沉积形态最常见的是石灰华和石幔等。
桂林地区的岩溶洞穴,分布广(2400km2),数量多(达3000多个),内容丰富,具多方面的研究和和开发利用价值。在数以千计的洞穴中主要有131个,其中不少有适宜观光旅游,除市内早赋历史盛名的七星岩、芦笛岩外,尚有冠岩、穿山岩、莲花岩、丰鱼岩、水仙岩、罗田大岩、白云岩、太平岩等。洞穴内多洞室大厅,并发育有石钟乳、石笋、石柱、石幔等,内容丰富,千姿百态,争妍斗艳,各具特色,实属珍贵的世界遗产,也属一种地质科学的旅游资源。
上传时间:
2008-4-16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