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查询专题 > 地学科普

南边村剖面简介

南边村剖面简介

2015-06-29 11:08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网站     作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网站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南边村剖面,位于桂林市西北的南边村附近,为灵川县定江乡所辖,距市中心6·6公里。该剖面上泥盆统一下石炭统出露完好,根据沉积相特征,该地当时发育在浅海碳酸盐台地边缘,底栖和浮游动物同时繁衍,有利于不同沉积相的对比。化石十分丰富,包括牙形类、头足类、有孔虫、三叶虫、介形类、腕足类、腹足类、瓣鳃类、珊瑚、苔藓虫、棘皮类、藻类、钙球、海蕾等共14个门类。其中牙形类生物的演化十分完整,不仅有深水相的管刺动物群,也有浅水相的原颚刺动物群,它是目前世界上发现唯一能够反映先槽形及毛槽形管刺演化谱系的剖面,已得到国际上的公认。

    南边村泥盆纪与石炭纪地层界线剖面,是桂林冶金地质学院于1985年首先发现,1986年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在开展桂林市1:5万城市地质调查过程中,进一步在附近找到了更理想的剖面露头。随后的研究工作由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资助,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与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合作,在南京大学现代分析中心、中国科学院地质研究所、国家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桂林冶金地质学院等单位的参与下共同完成的。1987年6月《中国科学》(英文版)发表该剖面的初步研究成果,1988年5月22一28日在爱尔兰召开的国际泥盆一石炭系界线工作会议上,南边村剖面被接受为全球性泥盆一石炭系界线的副层型剖面之一,同年9月经国际泥盆一石炭系界线工作组全体委员投票表决,确认南边村为国际泥盆一石炭系界线副层型剖面。这是中国在国际地层界线层型研究中,第一处获得国际界

  线工作组书面通知确认的界线层型剖面点位。该剖面的选定过程,集中了教学、生产、科研单位的集体智慧,剖面研究实行了多学科、多手段的综合研究方法,如岩石地层、生物地层、年代地层、沉积相古地理、古地磁、 同位素地质、岩石地球化学等,从而确保了所划界线的可靠性。

  1988年8月,由俞昌民主编和29位研究者撰写的英文专著《中国桂林南村边泥盆一石炭系界线特征与记录》一书出版,它阐述了14个门类化石的系统描述及生物地层特征,比较精确地确定了泥盆一石炭系界线点位所在。该项研究成果于1989年4月在桂林通过国家评审验收,并被国际地层界线工作组主席等誉为研究程度高、学科全、水平高、速度快的经典性著作。它在国际同类研究成果中处于领先地位,为提高我国在国际地球科学界的地位、声誉和影响作出了贡献。同时为国际旅游城市桂林增添了一个不可多得的地质旅游景点,对发展地质教育和国际旅游事业,具有较好的社会影响和效益。

  1989年7月,国家科委、地质矿产部、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联合发布保护南边村剖面的告示,同年8月,自治区地质矿产局向自治区人民政府提交《关于保护洼林南边村地层剖面并申请列为国家自然保护区及有关问题的请示报告》,说明该剖面在国际上享有盛誉,是我国地学领域的重大成果,是广西人民的宝贵财富,对科学研究、教学、考察、旅游等具有重要价值。近年来,已有约30个国家和地区上百位国际地学界的科学家和国内大批专家前往考察研究。

  南边村泥盆纪与石炭纪地层界线副层型剖面的岩性特征和化石群有如下述:

  上泥盆统融县组  灰色厚层至块状藻棘皮颗粒岩、泥粒岩。化石有棘皮类、藻类。厚 61米。

  上泥盆统一下石炭统南边村组  灰色内碎屑一腕足类颗粒岩夹绿灰色页岩,底部为 0·4米厚的黑色页岩。化石有腕足类、三叶虫、腹足类、双壳类、海蕾、菊石、牙形类等。厚1·24米。泥盆一石炭系界线划在灰色内碎屑一腕足类颗粒灰岩中 (即原剖面编号 55层与56层之间)。

  下石炭统未命名组  灰色藻球粒泥粒岩、棘皮内碎屑泥粒岩、生物屑颗粒岩。化石有腕足类、四射珊瑚、藻类、棘皮类等。厚45米。

 


上传时间:

2007-6-29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