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构造
广西大地构造位于华南板块的南端,包括其中的南华活动带和扬子陆块两个二级构造单元的连接部分,以前者为主。华南板块是在扬子、华夏和印支三个前寒武纪克拉通的基础上演化而来,亦是一个卷入了早、中元古代陆壳的加里东褶皱区。广西位于其中,地质构造严格受其控制。
第一节 构造运动
本区构造运动频繁,计有20次之多(见下表),其中以四堡、广西、东吴、印支及燕山运动最为强烈,具有造山运动性质,显示出具多旋回的构造运动特征,据此可将广西构造运动划分为四堡、扬子一加里东、华力西、印支、燕山和喜马拉雅等6个构造旋回:
1.四堡旋回
以中元古代末的四堡运动为界。早期火山活动剧烈,科马提岩年龄值为1667Ma。末期发生的四堡运动,具有褶皱造山性质,桂北九万大山一带,晚元古代丹洲群角度不整合于中元古代四堡群之上。构造线方向为近东西向,褶皱为紧密线状和倒转褶皱,同时伴随有大量的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元宝山、三防、峒马、平英等花岗岩体及本洞等花岗闪长岩体。本洞岩体侵入四堡群与上覆丹洲群为沉积接触,岩体年龄为1063Ma,基本可代表四堡运动的时限。
2.扬子一加里东旋回
该旋回有五幕构造运动,以最末一次的广西运动最为强烈,具褶皱造山性质,前四幕为地壳上升。第一幕发生在长安期末,称富禄上升运动。桂北三江县境内富禄组底部为粗砂岩及含铁板岩。第二幕发生于陡山沱期与黎家坡期之间,称肯城上升运动。九万大山南侧罗城肯城一带,陡山沱底部为厚20-4Ocm的砾岩。第三幕发生于奥陶纪与寒武纪之间,称郁南运动。奥陶系底部在桂东南为一套厚数百米的砾岩和含砾长石砂岩,在大明山地区有厚45m的砾岩,在桂北有中性火山岩。第四幕发生于志留纪与奥陶纪之间,称北流上升运动。桂东南在志留系底部有一套厚数百米的砾岩和粗砂岩。第五幕也是最重要的一幕,发生于志留纪末和泥盆纪初,称广西运动。除钦州外,全区泥盆系普遍呈角度不整合于下古生界及更老的地层之上。发生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拼接,海槽封闭,使元古代一早古生代地层褶皱成山,形成广阔的加里东褶皱带。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次为东西向和北西向,多为紧密线状褶皱。伴随该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形成猫儿山、越城岭及海洋山等岩体,侵入下古生界,而与泥盆系呈沉积不整合接触,岩体同位素年龄在400Ma左右,大致可代表该运动的时间。
3.华力西旋回
该旋回包括四幕构造运动,第一幕发生于早、中泥盆世之间,称平旺上升运动。桂南平旺一带,小董组底部有一套厚50m的火山碎屑角砾岩,具底冲刷,以及层凝灰岩、凝灰质硅质岩,表明钦州海槽在早泥盆世晚期曾发生剧烈活动,导致火山喷发,形成火山碎屑流,属地壳上升运动性质。第二幕发生于晚泥盆世与早石炭世之间,称柳江运动。区内大多数地区,在晚泥盆世之后有一沉积间断,下石炭统底部有铁、锰质砂泥质沉积,或缺失部分地层;在桂北该运动可延至早石炭世杜内期
第三幕发生于早二叠世与晚石炭世之间,称黔桂上升运动。南丹、河池、平乐二塘一带,栖霞组底部有数米至数十米的炭质页岩夹薄煤层或为砾岩、粉砂岩平行不整合于上石炭统之上。第四幕发生于早、晚二叠世之间,称东吴运动。是一次普遍的地壳上升运动,大部分地区上二叠统底部为厚数米至20余米的粘土矿层或铁铝岩,标志着地壳曾经过较长时间的上升剥蚀阶段。但在钦州一带表现为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性质,使钦州残余海槽封闭,这时广西地区已完全进入一个统一的华南板块之内,而在桂西地区处于台盆构造环境中的早、晚二叠世则为连续沉积。东吴运动影响范围较广,强度各处不一,具有从东往西强度从强到弱的趋势。
4.印支旋回
包括三幕构造运动,末期称印支运动,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构造运动。第一幕发生于早三叠世与晚二叠世之间,称苏皖上升运动,在龙州一扶绥一带,下三叠统超覆于上二叠统或下二叠统之上;在隆林安然一带,下三叠统上部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表明地壳具有明显的上升运动,地层缺失。第二幕发生于早、中三叠世之间,称桂西上升运动,在隆林一带,中三叠统百逢组超覆于上二叠统之上,此外,在桂西和桂西南一带,早三叠晚期和中三叠世初普遍有酸性火山活动及少量的中性一基性火山活动。第三幕发生于晚、中三叠世之间的构造运动,称印支运动,是继广西运动以来的又一次极其强烈的褶皱造山运动,波及全广西,使地层发生褶皱,桂西海槽封闭,形成印支褶皱带,从此结束海相地层的沉积转而进入陆相沉积新阶段。十万大山地区上三叠统平垌组角度不整合于中三叠统板八组之上,以及沉积不整合于印支期台马岩体之上,其中缺失晚三叠世早期沉积;其余地区为晚三叠世晚期一早侏罗世早期的那周尾组或天堂组角度不整合于晚古生代地层之上。构造线方向各处不一,以北东向为主,次为北西向,亦有东西向和南北向,台地区为平缓开阔的褶皱,盆地区为紧密线状褶皱。伴随该构造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构成了桂东南一桂南一带的岩浆岩带,岩体同位素年龄偏新或偏老,摆幅较大,为160-390Ma,一般为200-230Ma,伏波岩体侵入下三叠统,被下侏罗统沉积覆盖,年龄值为235Ma,大致可代表该运动的时限。
5.燕山旋回
该旋回包括三次构造幕。第一幕发生于早白垩世与晚侏罗世之间的构造运动。桂东及桂东南下白垩统普遍角度不整合于侏罗系及更老地层之上,但在十万大山盆地却不明显,推测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第二幕发生于早、晚白垩世之间,上白垩统西垌组角度不整合于下白垩统及更老地层之上,西垌组酸性火山岩甚发育。第三幕发生于晚白垩世早、晚时之间,罗文组与西垌组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底部有厚度不等的砾岩。第四幕发生于白垩纪末与第三纪初的构造运动。是一次较强烈的构造运动,使陆相断陷盆地褶皱隆起。以块断运动性质为特征,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为主,平缓开阔的褶皱。始新统普遍角度不整合于罗文组或更老地层之上,缺失古新世沉积,表明白垩纪之后,经过较长时间的剥蚀间断。伴随此构造旋回,各幕均有酸性一中酸性岩浆活动,形成桂东及桂东南等地的众多的花岗岩、花岗闪长岩等岩体,同位素年龄在220-70Ma之间,以70Ma大致代表最末一次构造幕的时限。
6.喜马拉雅旋回
该旋回包括第三纪以来的构造运动,可分三幕。第一幕发生于早、晚始新世之间,百色盆地那读组与下伏洞均组之间为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或超覆于更老地层之上。第二幕发生于新、老第三纪之间的构造运动,桂东南新第三纪南康群角度不整合于老第三纪邕宁群之上。第三幕发生于第三纪末与第四纪初的构造运动。全区地壳普遍抬升,第四系呈角度不整合于老地层之上,南康群发生轻微褶皱。伴随构造运动沿海一带有基性火山岩喷发,沿都安断裂及大黎断裂有超基性岩浆侵入,同位素年龄为33-47Ma。
第二节 主要区域性断裂、韧性变形带、推覆构造
一、区域性断裂
1.桂林一凭样断裂
由桂林一来宾和凭祥一南宁两段断裂组成,中间地表断续反映。
南起中越边界往东北经武鸣、宾阳、来宾、柳州、桂林、全州延至湖南境内。区内长600多公里,将广西一分为二,是扬子陆地与南华活动带的结合带。
该断裂在地表的显示甚清晰,尤以北东端和西南段较明显,中段则具有断续的断层现象:奥陶纪中性火山活动仅沿此线的桂北和大明山一带分布,控制着该期火山活动;晚古生代沿该线为深水盆地相硅泥质沉积;凭祥一带形成逆冲推覆构造,栖霞组、茅口组呈飞来峰覆盖于上二叠统和下三叠统之上,早、中三叠世酸性火山活动甚强,厚度大,分布面积广。断面产状以倾向南东为主,倾角40°-70°。遥感影象的线性特征明显,往往为窄长的第四系盆地或白垩纪盆地。
物探资料亦能证实上述断裂的存在,为其推断的扬子板块与华南裂陷槽的边界,该边界在广西经三江、罗城、大新至靖西一线,是区域重力梯级带,与上述桂林一凭祥断裂平行展布,相距80-60km。考虑到重力资料反映深部地质特征,在表层可能并不吻合,根据地表地质特征,宜置于桂林一凭祥一线。
2.博白一岑溪断裂带
分布云开大山北西侧。南起合浦,往北东分成两支,南支经陆川至岑溪延入广东省内,长300余公里;北支经博白、北流、容县至梧州。合浦一梧州段,断裂极复杂,由多条平行的断裂组成的复杂断裂构造带,中间夹杂着许多零乱的不同时期长条状或菱形地质体。断裂带走向40°-7O°,因受多次活动影响,断面倾向各处不一,其性质也就发生变化,以倾向北西为主,倾角7O°左右。该带南东侧大片分布加里东期片麻状花岗岩、震旦一早古生代变粒岩、片岩。断裂带上出现千糜岩、糜棱岩等韧性剪切带特征。地貌上为断层谷,遥感呈线形,带状影像。在地球物理上反映明显,两侧磁性差别大,西北侧为平静的航磁负异常,重力值高,南东侧为复杂的正磁场区,重力值低。
该断裂是一条重要的地壳拼接带,为云开隆起与钦州海槽的分界。
3.南丹一昆仑关断裂带
西北起自黔桂边界,向南东经南丹、都安、马山、昆仑关至横县,长400多公里,甚至尚可断续向南东延伸,是桂中坳陷与右江海槽的分界。
该断裂带亦是由北西向数条平行的断裂组合而成,断裂带宽数公里至20余公里,构成窄而长的褶断带,晚古生代地层受强烈的挤压。该带具明显的控岩控相作用,南丹一带的泥盆系为深海沟的硅泥质沉积;沿断裂带有多期岩浆活动:加里东期在大明山一带有酸性岩浆侵入,燕山期在南丹一带有酸性岩浆侵入,都安马山一带有橄榄辉长玢岩及煌斑岩群分布。
物探资料反映出该带为北西向重力梯度带。遥感线性影像特征明显。
该断裂于华力西期开始形成,印支、燕山期强烈活动,为切割硅铝层的深断裂。
最近(1998年4月16日)于该断裂北西段北东侧4Okm的环江县木伦,发生5.1级地震,地震中心处于该断裂带旁侧的次级断裂上,与该断裂关系密切,表明近代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
二、韧性变形带
对韧性剪切带的研究,近年来普遍引起了重视,科研和找矿工作在这方面已取得很大的进展。韧性剪切带主要发生于加里东期,即在前泥盆纪地层分布区的桂北和桂东南一带。
(一)加里东期韧性变形带
1.资源韧性剪切带
分布于越城岭花岗岩体西侧边缘,呈北北东向,长大于60km,宽0.5-3km,往北延伸湖南境内,单条带的宽度几十厘米到几十米。中心一般为强应变带,多为千糜岩或糜棱岩带,往东过渡为花岗质糜棱岩带,花岗质初糜棱岩带到糜棱岩化花岗岩带,带中面理发育,倾向北西西。变形显微构造十分发育:假带状石英、变形条带、变形纹、柱幔构造等,从S-C面理、旋转残斑、结晶拖尾和云母鱼等动力学标志,判断为左旋。应变测量中付林参数为1,属单剪应变。形成于加里东期。
2.摩天岭韧性剪切带
分布桂北摩天岭超单元之中,池洞断裂带北端西侧,长4Okm,宽大于3km,往北延入贵州,呈北北东向展布。主要岩性为花岗质初糜棱岩,糜棱岩化花岗岩,变形强度往西减弱。后期的池洞断裂是在该剪切带的基础上发展而来。
3.瓢里一三门韧性剪切带
发育于龙胜县三门街、瓢里一带,寿城断裂北端,北北东向展布,长大于4Okm,宽数百米到7km,尤以三门街一带最发育,最少由4条亚带基本平行产出。呈雁行排列,平面宽度大于7km,每一亚带的宽度为100-40m,一般为100-20m。主要发育于丹洲群及震旦系中,对合桐组的影响最大。往北、往南减弱。带中面理相当发育,产状多为倾向275°-290°,倾角47°-72°,擦痕线理向南缓倾,以10°-15°多见,个别50°。组成岩石以泥质糜棱岩、泥质初糜棱岩、超基性糜棱岩为主。C-S组构、微褶皱、云母鱼、石英颗粒的波状消光等极为发育。其性质属右旋走滑剪切,形成于加里东期。
4.马堤韧性逆冲带
分布于龙胜县芙蓉、马堤、泗水、新田一带。北东东向,长约2Okm,宽200-600m,亦由2条以上的亚带组成。主要穿过丹洲群及震旦系,北面被五团超单元破坏(J1G)。面理发育,倾向280°,倾角65°,为韧性逆冲性质。形成于加里东早期。
5.油麻坡一瓦屋滑脱型韧性剪切带
分布于宁潭超单元北西边缘及其接触带的大岗顶组与古墓组中。北东向展布,长大于9Okm。总宽度南段大于1Okm,油麻坡一带宽300-400m。岩性分带明显,显示出构造强度的分带性,在瓦屋一带由中心向两侧,中心为糜棱片麻岩、变晶糜棱岩、糜棱片岩及超糜棱岩,两侧为糜棱岩带及初糜棱岩带。面理发育,产状平缓,倾向310°-350°,倾角10°-30°,面理上拉伸线理发育,其产状与面理倾向基本一致,具滑覆剪切特征。形成于加里东早期,在伸展构造环境,导致宁潭岩体底辟上升,并对其围岩产生顶部拆离。
6.鸭龙塘韧性剪切带
主要发育于北流市平政以东鸭龙塘、九冲垌一带,近南北向分布于平政变粒岩(Pt3)、岭头田单元(Єl)、古桑单元(ЄG)中。由2条亚带组成,长10-2Okm,宽10-90m。被扶桑单元(S2F)和六杨单元(S3ly)破坏。组成岩石为矽线白云变晶糜棱岩、白云石英变晶糜棱岩,强烈重结晶。面理发育,产状倾向270°-290°,倾角25°-30°,面理上云母生长线及擦痕线理发育,线理产状倾向230°,倾伏角20°,为左旋滑覆剪切,形成于加里东早期。
7.茗梗一浪东韧性逆冲变形带
分布于宁潭超单元西南缘及外围志留系中,北西向分布,其东南端被花埆超单元(K1H)青平岩体破坏,北西端被那卜韧性剪切带破坏,长15km,宽0.5-2km。为一系列强弱带相间组成。岩石组合主要为初糜棱岩、糜棱岩等。糜棱岩面理发育,钾长斑晶塑性变形强烈,拉长呈透镜状、眼球状石英静态重结晶聚集成石英条带。剪切面理倾向南西,倾角30°-40°,拉伸线理方向与面理倾向基本一致。结合钾长石变形残斑、S-C组构,该带具逆冲剪切性质,形成于加里东早期。
8.灵山一那卜韧性剪切带
南起博白那卜、往北东经油麻坡、陆川平乐东城水库折向北东东,经容县灵山、石圭、岑溪水汶,往东延入广东境内。全长大于300km,在那卜一带出露最宽达4km。
该带以强烈变形为特征,在那卜一带,岩性及构造强度分带性非常清晰,中心部位岩石变形强烈,大部分已变为花岗质糜棱岩、花岗质变晶糜棱岩及糜棱片麻岩,矿物强烈细粒化,往西构造变形强度减弱,矿物分异条带变得稀疏。在灵山段可分为超糜棱岩一糜棱岩及初糜棱岩等亚带。面理特别发育,倾向北北西,倾角42°—65°,其上黑云母线理、石英拉长线理明显,向东倾伏,倾伏角15°。面理扭折,C-S组构,山羊须构造、石英细粒化乃至亚颗粒等甚发育,其特征表明为左旋剪切。该段古差异应力为59.0-527.00Ma,平均为101.OMa,付林指数K=0.184,剪切位移量约3km。那卜段面理甚发育,产状为倾向310-330°,倾角5-88°,拉伸线理近水平分布,倾向50°-63°,倾角2°-12°,性质与灵山段相似,求得剪切位移量为17.5km。
卷入该剪切带的地质体为平政变粒岩(Pt3)、灵山片岩(Pt2)、下志留统。被燕山期油麻坡岩体、柏丫岩体侵入破坏并被白垩系盆地覆盖,故形成时期应为加里东期一印支期,经历过多次构造运动形成。是云开隆起与钦州海槽构造单元的分界线。
9.甘田韧性剪切带
分布于桂西乐业县甘田到田林县浪平一带。在甘田背斜的什良穹隆区内,构成2条石炭、二叠系层间韧性剪切带,围绕甘田背斜南东翼展布。呈北北东向,长大于2Okm宽大于3km。面理产状倾向南东东,倾角40°—80°。组成岩石为糜棱岩化碳酸盐岩、碳酸盐质(变晶)糜棱岩等。砂屑拉长多为5∶1-10∶1,动态重结晶的方解石定向分布明显,C-S组构发育,以鸟眼、及层孔虫等化石为核心的眼球体及两侧拖尾等常见,书斜构造亦很发育。线理主要为擦痕线理,垂直面理走向。这种类型的剪切带,在桂西还见于天峨一凤山台地边缘。
三、推覆构造
目前所确定的推覆构造发育于印支一华力西期的沉积盖层中。
1.凭样一上石逆冲推覆构造
分布于桂西南,西起凭祥市,龙塘一线,经那逢、那孝、浦苗,东至派安、上石。东西宽12km,南北长15km,推覆构造由近乎平行的多条逆冲断层组成,构成4个主要断裂带。断裂带间距约2km,平面上呈向北西凸出的弧形。这些断裂带均于北侧收敛于凭祥一桂林断裂的凭祥段。总体走向25°—40°,倾角在中带较缓,25°—32°,在根带及锋带较陡,为45°—82°,由南东向北西逆冲。逆冲岩席主要由石炭系、二叠系及下三叠统组成,下二叠统逆冲于下三叠统之上,在龙塘一带可见到大量的栖霞组、茅口组灰岩呈飞来峰残留于上二叠统合山组之上,断层产状倾角平缓,为5°—27°。推覆带组成岩石有钙质糜棱岩、初糜棱岩、片理化基性熔岩,构造片岩。拉伸线理发育,前锋带倒转褶皱及柔褶皱甚发育。付林指数K=0.55-0.77(根带),中带K=0.93—1.05,锋带K=0.49—0.68,应力状态表现为挤压,推覆距离S=5.6km,形成时间为印支一燕山期,属浅层次的推覆构造。
2.妖皇山推覆构造
分布于桂西南那坡平孟念井往北西经百南一那孟一带,长25km,前锋带宽5-7km。北西向分布。主要特征是断层面产状倾向南西,倾角10°-20°,局部30°-75°,上古生界灰岩逆掩于中三叠统兰木组碎屑岩之上,妖皇山一带,断面呈水平状,中泥盆统呈飞来峰状覆于中三叠统之上,底部有铲刮后形成的砾岩块。下中三叠统砂、泥质岩中可见多条挤压构造带,节理、面理及劈理十分发育,菱块状劈理构成构造凸镜体,定向排列,泥岩中发育密集劈理,面理产状倾向240°,倾角56°。在中三叠统挤压构造带中,往往可见到多处中泥盆统一石炭系灰岩残片夹持于构造带中,或呈飞来峰形式产出,如那把、个德及那马等地均可见及。形成于印支期,该推覆构造为由南西向北东方向逆冲推覆而形成。
此外,在桂北地区丹洲群白竹组及合桐组内普遍发育“褶叠层”或滑覆构造,亦有称层状韧性变形带,尚待研究。
第三节 地质发展史
广西地质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最早可追索到10多亿年前的中元古代。由于广西地处华南板块之内,而华南板块又是在杨子、华夏和印支等三个古克拉通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其古克拉通的规模较小,固结程度偏低,长期控制着本区后期的地质作用,即显示出活动性较大、多次出现沟、槽、多期构造运动和多期次岩浆活动,造成了独具特色的地质发展历程。
一、中元古代
中元古代,杨子古陆与华夏古陆发生离散作用,形成两古陆之间的洋盆,广西处于该洋盆之中,桂北位于杨子陆块外缘的边缘海。以四堡群为代表的海槽沉积,为一套厚达5700m的复理石建造,其中以夹有厚达1200m的基性一超基性火山岩和层状岩席为特征。科马提岩年龄值1667Ma,故从中元古代早期开始,地壳已发生裂解,随着地壳活动的加剧,使这一构造活动带发生基性一超基性岩浆喷发与侵入。
中元古代末,本区首次发生了剧烈的四堡造山运动,洋盆消亡,扬子和华夏两个古陆块发生拼接,形成四堡褶皱带,地壳抬升,海水退出,扬子古陆增生扩大,伴随该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形成三防和元宝山等岩体,侵入四堡群并被丹洲群沉积覆盖的本洞岩体,年龄值1063Ma。
二、晚元古代一志留纪
晚元古代早期,对接不久的陆块发生离散,“丹洲”时期开始海侵,沉积了厚达5000多米半深海一深海陆源碎屑复理石夹碳酸盐岩建造,浅变质。龙胜三门及贺州鹰杨关一带夹厚达1000m的中基性火山岩,由具枕状构造的细碧岩、角斑岩及熔凝灰岩等组成。伴随海底火山喷发同时有基性一超基性岩浆顺层侵入,岩体同位素年龄837Ma。
震旦纪一早古生代,在前震旦纪深水盆地的基础上继续发展,地壳始终处于强烈的坳陷环境,但经过多次的地壳上升,造成数次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
早震旦世,桂北以厚达数百米至2000余米的浅海重力流堆积为特征,为含砾砂泥质岩夹间冰期的砂岩和白云岩,与丹洲群无明显间断。晚震旦世为一套炭质、硅质、泥质深水盆地沉积,厚度较稳定,数十米至200m。桂东北鹰扬关一带,冰水相的含砾砂岩厚度变薄仅4m。
早古生代,基本继承震旦纪的构造背景。桂北、桂西为大陆边缘盆地,其他地区为深水盆地。寒武纪时,桂北为碎屑复理石夹硅、泥炭质及碳酸盐岩沉积,最厚可达3000多米,产海绵;桂西为碳酸盐岩台地相沉积夹少量砂泥质岩,厚度可达7000多米,以底栖三叶虫和腕足类生物为主;靖西一西大明山一带为过渡区,水体逐渐加深,泥灰岩、泥质条带灰岩与泥岩互层,泗城岭一带则以碎屑岩为主,浮游与低栖生物混生,最厚为2000m,桂东一桂东南为一套厚达6000多米的陆源碎屑岩夹硅质岩及碳酸盐岩,具明显的复理石及类复理石特征,以海绵和薄壳腕足类为主。碎屑由南东往北西变细,物源区在东南。
奥陶、志留纪,盆地逐渐隆升,水体变浅,海域大为缩小(桂北缺失志留系,桂西奥陶、志留系均未见存在),但仍保持浊流沉积环境。沉降中心在桂东南,该处奥陶、志留系发育齐全,碎屑岩复理石类复理石沉积厚达12000余米,以笔石为主。
志留纪末的广西运动,海槽封闭,形成加里东褶皱区,与扬子陆块拼接,从而进入统一的华南板块发展新阶段。但在桂东南钦州一带,仍保留有华南盆地的残留部分,随着裂陷的不断活动,直至早二叠世,始终保持深水浊积岩盆地的沉积环境。
伴随广西造山运动,有大量酸性岩浆侵入,形成大小不等的花岗岩体,分布于广西各地,尤以桂东北最为强烈,它们侵入下古生界,并被泥盆系沉积覆盖。岩体同位素年龄在400Ma左右。
广西造山运动所形成的褶皱形态,多为紧密线状或倒转,以北东向为主,部分为近东西向;桂西台地相区,则较平缓,为北西向或近东西向。
三、泥盆纪一中三叠世
经广西运动之后,地壳发生了质的变化,由活动型转变为稳定型,但仍具有一定的活动性。自志留纪末褶皱隆起为陆,遭剥蚀夷平,泥盆纪初,地壳逐步下沉,海水自南西往北东侵入,泥盆纪地层逐渐向北东超覆,形成海陆交互相沉积。此后的沉积作用,主要受广西运动形成的基底构造格局及古地貌的控制。
早泥盆世晚期开始,陆壳在拉张机制作用下发生裂陷,沉积相发生了明显的分异,即出现了“台、沟”交错景象,此现象一直延续至早三叠世才告结束。台地上沉积一套浅水碳酸盐岩,厚度可达万米,富底栖生物;台沟内沉积一套硅泥质岩、基性一酸性火山岩及火山碎屑浊积岩,富浮游生物,沉积厚度一般较薄,最厚为4000m左右;台地边缘往往发育生物礁灰岩及滑塌角砾岩,在此期间地壳经过多次升降,造成地层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关系,同时还造就早石炭世和晚二叠世的两次成煤时期,植物茂盛,主要分布在古陆边缘及孤立台地上。
钦州地区为加里东期的残余海槽,泥盆纪与志留纪的海相地层连续沉积,至早二叠世,为深水硅泥质沉积,含浮游生物。东吴运动使之关闭,与相邻区联为一体。
桂西地区,早、中三叠随着地壳裂陷的加剧,导致向活动带转化,台地逐步消失,中三叠世已发展成单一的次深海一深海浊流盆地,中酸性火山岩十分发育,形成一套厚2000余米的浊积岩夹中酸性熔岩和火山碎屑岩,鲍马序列及底冲刷甚发育。随着盆地的逐渐填平,在中三叠世晚期,沉积了泥质岩和碳酸盐岩。
中三叠世末,爆发了印支运动,波及全区,是一次具有划时代意义的构造运动,完成了由海一陆的转化,进入了统一的华南板块,并成为欧亚超级大陆板块的组成部分。沉积盖层褶皱隆起为陆,从此结束了海相沉积,右江海槽封闭,形成印支褶皱带。褶皱类型在台地区为平缓开阔褶皱;而在台沟区则多为长轴状、紧密线状或倒转褶皱。构造线方向以北东向和北西向为主,次为南北向和东西向。
伴随该构造运动有大量中酸性、酸性岩浆侵入,形成桂东南岩带及其它各地的小岩体。
华力西一印支期形成较多的矿产,沉积矿产有铁、锰、煤、铝,与岩浆有关的矿产主要为有色和贵重金属。
四、中、新生代
印支运动后,构造变动曾一度减弱,地壳相对处于松弛时期。从此,本区进入了大陆边缘活动带的陆相盆地发展新阶段,地质构造的形成和发展,受太平洋板块和印支板块联合作用的控制,大部分盆地呈北东向和北西向分布。
晚三叠世早期,地壳普遍抬升,遭受剥蚀夷平,区内缺失早期沉积。诺利克期,十万大山地区最先发生块断沉降运动,形成断陷盆地,初期曾一度与海相通,其后转为陆相湖泊紫红色复陆屑沉积,厚度巨大(近万米)。桂东地区沉降稍晚,约始于晚三叠世晚期,沉陷幅度小,仅数百米。侏罗纪气候炎热而潮湿,植物茂盛,形成良好的成煤环境,火山活动较强,有酸性岩浆喷发。
白垩纪继承侏罗纪时的构造环境,断陷盆地更为发育,仍以桂东南为主,桂北及桂中亦有出现,多为小型盆地。沉积类磨拉石和红色复陆屑建造夹火山岩建造,局部为含膏盐建造,厚度各处不等,从数百米到5000多米,除一般的生物群落以外,少数盆地出现恐龙为特征。构造运动频繁,岩浆活动强烈,发育一套以酸性岩浆为主的喷发和侵入,火山活动由南东往北西减弱,最厚可达800多米,表明块断运动相当强烈。
新生代:地壳在经历中生代的剧烈变革之后,逐渐处于平静时期,经过一段沉积间断,本区普遍缺失古新统。始新世开始,断陷盆地继续发育,湖泊星罗棋布。在喜马拉雅运动影响之下,地壳从多次升降变为总体抬升,并有基性一超基性岩浆侵入,沿海一带有三次基性火山喷溢。北部湾下沉,从而奠定了本区现代地貌轮廓。
近代,广西地区地壳活动主要表现为缓慢上升,遭受侵蚀和剥蚀,局部断裂带上发生多次地震。
地 层
广西地层发育齐全,自中元古界至第四系均有分布,以古生界最为发育,尤以泥盆系得天独厚。计有12个系和2个相当系的群,建立了134个岩石地层单位、7个构造地层单位。地层出露面积21万余平方公里,约占广西总面积的90%。
广西地层按沉积特征可分三大发展阶段:前泥盆纪为地槽型沉积,泥盆纪一中三叠世为准地台型沉积,晚三叠世一新生代为陆缘活动带盆地型沉积。
广西沉积矿产丰富,主要有锰、铝、铁、煤、砂锡、砂金、重晶石、膨润土、钛铁砂、高岭土等,最主要的含矿层位是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和第三系。
上三叠统一第四系
广西晚三叠世至第四纪地层较发育,除侏罗一白垩系较集中分布于桂南、桂东南,并形成一些较大的沉积盆地外,其余地层均零星出露。各时代地层序列见表1-3。
火 山 岩
广西除震旦纪、寒武纪、侏罗纪外,各地质时期均有火山活动。中、晚元古代火山岩分布于桂北、桂东;晚古生代火山岩分布于桂西、桂西南;三叠纪火山岩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桂中、桂南有零星分布;白垩纪火山岩分布桂东南、桂中的陆相盆地中。早古生代有少量火山岩分布于大明山、岑溪及全州等地。各时期火山岩累计厚度9000余米,占沉积岩总厚度的11%。
第一节 中元古代火山岩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面积约750km2。由基性一超基性火山角砾岩、集块岩、熔岩组成,厚265-815m,主要分布于四堡群文通组中,计有6个喷发旋回。其中第1-3旋回分别由火山角砾岩、枕状熔岩、火山射气沉积岩组成。第4旋回以溢流为主的熔岩,其底部为超镁铁质火山堆积岩,中部为具鬣刺构造的玄武质科马提岩,上部为雏晶玄武质淬碎熔岩。第5旋回为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及火山角砾岩。第6旋回为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火山射气沉积岩。岩石化学成分属高铝玄武岩一拉斑玄武岩系列。以Rb-Sr等时线法测得科马提岩同位素年龄为1667Ma。具铜镍矿化。
此外,在鱼西组中也夹有1-3层中基性凝灰岩。
第二节 晚元古代火山岩
主要分布于桂北龙胜和桂东贺州丹洲群鹰扬关组。
龙胜地区火山岩以似细碧岩为主,角斑岩次之,总厚352->1025m。由三个喷发旋回组成:第一旋回由球粒似细碧岩一枕状似细碧岩、钠质射气岩组成2-6个韵律;第二个旋回由火山角砾岩似细碧岩、角斑岩组成1-7个韵律;第三旋回由似细碧岩、角斑岩、钠质射气岩组成1-5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一拉斑玄武岩系列。具铜、铁矿化。
贺州鹰扬关火山岩以角斑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少量似细碧岩。厚621->862m。由三个喷发旋回组成:第一旋回由火山角砾岩、集块岩、角斑岩、凝灰岩组成2-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火山角砾岩、角斑岩、似细碧岩组成3-4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火山角砾岩、千枚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一拉斑玄武岩系列。以Pb-Pb法测得角斑岩同位素年龄为825±2OMa。具铜、铁矿化。
第三节 早古生代火山岩
一、早奥陶世火山岩
分布于东大明山西坡六陈组及桂北全州白洞组。六陈组火山岩以角斑岩为主夹少许石英角斑岩、似细碧岩,底部为沉火山角砾岩。厚101-201m。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一高铝玄武岩系列。白洞组火山岩由火山碎屑质角砾岩、层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厚0-161m。计2个喷发旋回,每个旋回由火山碎屑质角砾岩一凝灰岩或层火山角砾岩一凝灰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性系列。
第二节 晚元古代火山岩
主要分布于桂北龙胜和桂东贺州丹洲群鹰扬关组。
龙胜地区火山岩以似细碧岩为主,角斑岩次之,总厚352->1025m。由三个喷发旋回组成:第一旋回由球粒似细碧岩一枕状似细碧岩、钠质射气岩组成2-6个韵律;第二个旋回由火山角砾岩似细碧岩、角斑岩组成1-7个韵律;第三旋回由似细碧岩、角斑岩、钠质射气岩组成1-5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一拉斑玄武岩系列。具铜、铁矿化。
贺州鹰扬关火山岩以角斑岩及相应的火山碎屑岩为主,少量似细碧岩。厚621->862m。由三个喷发旋回组成:第一旋回由火山角砾岩、集块岩、角斑岩、凝灰岩组成2-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火山角砾岩、角斑岩、似细碧岩组成3-4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火山角砾岩、千枚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一拉斑玄武岩系列。以Pb-Pb法测得角斑岩同位素年龄为825±2OMa。具铜、铁矿化。
第三节 早古生代火山岩
一、早奥陶世火山岩
分布于东大明山西坡六陈组及桂北全州白洞组。六陈组火山岩以角斑岩为主夹少许石英角斑岩、似细碧岩,底部为沉火山角砾岩。厚101-201m。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一高铝玄武岩系列。白洞组火山岩由火山碎屑质角砾岩、层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厚0-161m。计2个喷发旋回,每个旋回由火山碎屑质角砾岩一凝灰岩或层火山角砾岩一凝灰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性系列。
二、晚奥陶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东南岑溪糯洞田林口组,由阳起石岩、阳起石化基性熔岩组成,厚451m。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
三、早志留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东南岑溪太平连滩组。以角斑岩为主,夹似细碧岩、凝灰熔岩,底部为火山角砾岩,具细碧角斑岩建造。厚>8Om。由火山角砾岩、细碧岩、角斑岩组成一个喷发旋回。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于火山岩顶界采获Streptogrptus becki (贝氏卷笔石)。
第四节 晚古生代火山岩
主要分布于桂西、桂西南地区,桂南、桂中零星可见,以中一基性喷出岩为主,具有产出层位多,分布零散,岩性复杂等特点,同时伴生较多基性侵入岩。
一、早泥盆世火山岩
分布于田林八渡塘丁组。由粗玄岩、玄武岩、杏仁状玄武岩组成,厚80-158m。可见粗玄岩、杏仁状玄武岩、玄武岩构成二个喷发旋回,计有3个喷发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玄武岩夹层的硅质岩中产Erbeloceras sp.(埃尔本菊石)。
二、中泥盆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西南龙州县板孟、科甲、武德等地,产出层位北流组,由沉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玄武岩、粗面斑岩组成。厚10-55m。具两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沉火山角砾岩、玄武岩、粗面斑岩、凝灰熔岩组成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粗面斑岩、凝灰熔岩、熔岩凝灰岩组成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Leriophyllum sp.(角珊瑚)、Acanthophyllum sp.(针珊瑚)等化石。
三、晚泥盆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西南、桂西靖西县地州、百色阳圩榴江组;龙州县科甲、武德,靖西县孟麻桂林组,那坡县平恩、靖西县栋英五指山组。
榴江组火山岩为粗玄岩、玄武岩,厚30-38m。由粗玄岩、玄武岩组成一个喷发旋回,具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层的硅质中产Palmatolepis perobata(叶掌鳞刺)。
桂林组火山岩以杏仁状粗面岩、粗面斑岩为主,次为粗面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厚9.5-40m。计二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粗面玄武岩一粗面岩或火山角砾岩一凝灰岩组成,计2-4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粗面玄武岩、粗面岩、凝灰岩组成,计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碱性系列。
五指山组火山岩由玄武岩、粗面玄武岩、角砾状凝灰熔岩、凝灰岩组成,厚13-126m。计二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玄武岩、粗面玄武岩、角砾凝灰熔岩组成1-2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玄武岩、粗面玄武岩、凝灰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于玄武岩夹层灰岩中产Palmatolepis proversa (前掌鳞刺)、Palmatolepis triangularis (三角掌鳞刺)等牙形刺。
四、早石炭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西南那坡、靖西、崇左、龙州等地区的鹿寨组、英塘组中。
鹿寨组火山岩由粗玄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组成,厚46-160m。计两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1-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于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Gnathodus delicatula(精细颚齿刺)。
英塘组火山岩由玄武岩、粗面玄武岩、凝灰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组成。厚7-73m。计两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火山角砾岩或基性凝灰熔岩一凝灰岩组成;第二旋回由玄武岩、粗面玄武岩、凝灰熔岩、凝灰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Pseudouralinia sp.(假乌拉珊瑚)。
五、晚石炭世火山岩
分布于那坡县那塘、岩信等地南丹组中,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组成。厚66-399m。计两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组成1-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集块岩、凝灰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于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Sphaeroschuagerina sp.(球希瓦格廷)、Rugosfusulina sp.(皱壁廷)等。
六、早二叠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西、桂西南百色、田东、田林、西林、隆林、那坡、凭祥等地区。火山岩多与基性岩相伴生。主要由粗玄岩、玄武岩组成,部分地区除粗玄岩、玄武岩外尚出现角砾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等。一般可见一至二个旋回,部分地区可见三个旋回。厚度较大69-490m,局部厚26-53m。喷发旋回多由粗玄岩、玄武岩组成多个韵律。那坡地区可见三个旋回:第一旋回由粗玄岩、角砾状玄武岩、玄武岩、凝灰岩组成1-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2-8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淬碎玄武岩、火山角砾岩、凝灰岩组成1-4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性一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Miselina sp.(米氏廷)、Neoschuagerina sp.(新希瓦格廷)、Rerbeekina sp.(费伯克廷)等。
七、晚二叠世火山岩
分布于隆林县塘马、马雄,西林县周邦、那坡县那塘领好组;崇左县布农合山组;钦州市那隆、板城彭久组地层中。
领好组火山岩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沉凝灰岩、凝灰角砾岩组成。厚234-1014m。计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2-18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玄武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3-12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玄武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1-6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于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Palaeofuslina sp.(古纺锤廷)。
合山组火山岩由玄武岩、基性熔岩、熔岩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厚93-141m。计一至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主要由沉凝灰岩与泥岩组成韵律;第二旋回由玄武岩、基性熔岩组成1-2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玄武岩、基性熔岩、熔岩角砾岩、凝灰岩组成1-9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性系列。于沉凝灰岩中产Leptodus sp.(蕉叶贝)。
彭久组火山岩由辉石流纹岩、中酸性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酸性熔岩组成。厚11-25m。计三次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酸性熔岩、凝灰熔岩组成1-2个韵律。第二旋回由中酸性凝灰熔岩、酸性熔岩组成1-2个韵律;第三旋回由辉石流纹岩、酸性熔岩、凝灰熔岩、火山角砾岩组成1-2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性系列。具铜矿化。
此外,在桂西田林、乐业、东兰、百色及南丹等县,桂中来宾、柳城县的领好组、合山组地层中也夹有中基性凝灰岩、中性熔岩、中酸性熔岩、酸性凝灰岩、层凝灰岩、层火山角砾岩等。
第五节 中生代火山岩
一、三叠纪火山岩
三叠纪时期是广西火山活动全盛时期,火山岩遍及桂西、桂西南、桂南和桂中地区。早三叠世属基一中酸性火山岩,中三叠世主要为酸性火山岩。
(一)早三叠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西南那坡县那降、百合、百都石炮组,崇左县江洲及凭祥市、龙州县一带的北泗组,崇左县布农的罗楼组,钦州市小董南洪组地层中。
石炮组火山岩由粗玄岩、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淬碎角砾岩、凝灰岩组成。厚100-1343m。计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1-8个韵律;第二旋回由粗玄岩、玄武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1-10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玄武岩、玄武安山岩、安山岩、淬碎角砾岩、凝灰岩组成2-5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Neospathodus sp.(新铲刺)。
北泗组火山岩分布于崇左县江洲、凭祥一龙州县一带由英安岩、流纹岩、凝灰岩。熔岩凝灰岩、凝灰角砾岩、英安质角砾岩组成。厚22-1162m。计二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英安岩、英安质角砾岩、凝灰岩、熔结凝灰岩组成2-5个韵律;第二旋回由流纹岩、凝灰角砾岩、角砾熔岩、沉凝灰岩组成1-5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以Rb-Sr等时线方法测得火山岩同位素年龄为221.2±88Ma和208士23.8Ma。于火山岩底部灰岩中采获Prionolobus sp.(齿叶菊石)、Columbites sp.(哥伦布菊石)、Claraia sp.(克氏蛤)等化石。
罗楼组火山岩由玄武安山岩、凝灰岩组成。厚2-14m。由玄武安山岩一凝灰岩、玄武安山岩一杏仁状玄武安山岩组成喷发旋回、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于火山岩夹层灰岩中产Pseudowenites sp.(假欧文菊石)、Xenoceltites sp.(外色尔特菊石)、Claraia sp.(克氏蛤)等。
南洪组火山岩由流纹岩、凝灰熔岩、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组成。厚12-24m。由流纹岩、凝灰熔岩、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构成一个喷发旋回,1-3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性系列。
此外于田东、大新、靖西等县的北泗组中尚夹有酸性凝灰岩、凝灰熔岩;宜州马脚岑组中夹凝灰岩;田林县八渡石炮组中夹凝灰岩;来宾、贵港等地区南洪组中夹英安质熔岩凝灰岩、凝灰熔岩。
(二)中三叠世火山岩
分布于桂西南崇左县江洲、罗白,宁明县亭亮,桂中上林县百蓬组,十万大山南麓板八组地层中。
百蓬组火山岩由石英斑岩、流纹岩、碎斑熔岩、凝灰熔岩、凝灰岩、火山角砾岩组成。厚448-680m。计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石英斑岩、碎斑熔岩、流纹质凝灰岩组成;第二旋回由石英斑岩、凝灰熔岩、流纹状凝灰岩、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组成1-3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石英斑岩、碎斑熔岩、流纹岩、火山角砾岩、沉凝灰岩组成1-5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高钾钙碱性系列。火山岩夹层中产Leiophyllites sp.(光叶菊石)、Paracrohordiceras(付疣菊石)等。
板八组火山岩由流纹斑岩、凝灰熔岩、珍珠岩、熔岩角砾岩组成。厚236-620m。具熔岩角砾岩一凝灰熔岩或流纹斑岩一凝灰熔岩一珍珠岩的旋回及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高钾钙碱性系列。于火山岩夹层中采获Posidonia wengensis(温根海浪蛤)化石。
此外,在桂西百蓬组底部普遍分布有酸性凝灰熔岩、凝灰岩、凝灰质砂泥岩。
二、白垩纪火山岩
本纪火山岩主要是晚白垩世火山岩,多分布于断裂盆地中,受基底断裂控制多呈北东向展布。其主要分布于桂东南、沿岑溪一博白断裂带展布,其次分布于桂中武鸣府城盆地中。由于各盆地内火山活动在发生、发展到结束的演化过程中其喷发方式、强度、岩相、火山构造类型等均有各自的特点,故大致按盆地叙述其火山岩特征。
(一)水汶盆地火山岩
分布于岑溪一博白断裂带上的水汶一带。火山岩由碎斑熔岩、流纹岩、沸石岩、珍珠岩、黑曜岩、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熔结集块岩、沉火山角砾岩组成。厚234->809m。计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沉火山角砾岩、熔结角砾岩、熔结凝灰岩组成;第二旋回由碎斑熔岩、流纹岩、沸石岩、珍珠岩、黑曜岩、熔结角砾岩组成2-5个韵律;第三旋回由碎斑熔岩、黑曜岩、熔结凝灰岩、熔结角砾岩、熔结集块岩组成2-4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钾质型钙碱性系列。于盆地西端十二化部位推测有一火山口。于碎斑熔岩中获Rb-Sr全岩等时线年龄值87.4土15.4Ma。产沸石、珍珠岩、黑曜岩等。
(二)周公顶盆地火山岩
分布于岑溪一博白断裂带上的周公顶、城谏一带。火山岩由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厚大于300m。计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英安质角砾凝灰岩、凝灰角砾岩、凝灰角砾熔岩组成;第二旋回由英安岩、英安质角砾熔岩、火山角砾岩组成;第三旋回由凝灰角砾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于周公顶有一呈近椭圆形的花岗斑岩呈岩筒状产出,为火山岩的侵入相,其四周火山岩产状均内倾,且岩筒发育极好的柱状节理,显示火山颈相的特征。该花岗斑岩U-Pb同位素年龄值为68Ma。
(三)玉林、博白、白沙盆地火山岩
分布于岑溪一博白断裂带上,玉林、博白、旺茂、白沙等盆地中。火山岩由安山岩、英安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凝灰角砾岩、凝灰熔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厚大于79-619m。计一至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英安岩、安山岩、火山角砾岩、凝灰熔岩组成2-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安山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2-4个韵律;第三旋回由安山岩、流纹岩、火山角砾岩、凝灰角砾岩、凝灰质砂岩组成1-3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具钼矿化,产玛瑙。
(四)瑞福盆地火山岩
分布于岑溪一博白断裂带北端,苍梧县旺甫乡瑞福村。火山岩由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中酸性角砾凝灰岩、凝灰熔岩、凝灰质砂岩组成。厚178m。计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中酸性角砾凝灰岩、凝灰熔岩组成;第二旋回由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组成;第三旋回由安山岩、杏仁状安山岩、凝灰质砂岩组成4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
(五)钦州地区火山岩盆地
分布于灵山一藤县大断裂带上,钦州尖顶岭一带。火山岩由流纹岩、凝灰熔岩、集块熔岩、角砾溶岩组成。厚5Om。由凝灰熔岩一角砾熔岩一集块熔岩一流纹岩组成完整的喷发旋回。火山岩获Rb-Sr等时线年龄为93.7Ma。岩石化学成分属钾质型钙碱性系列。
(六)府城盆地火山岩
分布于南丹一都安断裂南端、武鸣县府城、都安县六良一带。火山岩由橄榄安山玄武玢岩、安山玢岩组成。厚40m左右。岩石化学成分属钙碱性系列。产玛瑙。
第六节 新生代火山岩
分布于合浦县新塘上一中新统南康组和斜阳岛中。
南康组火山岩由橄榄玄武玢岩、气孔状玄武岩组成,厚41m。具橄榄玄武玢岩一气孔状玄武岩的喷发旋回。岩石化学成分属富钠钙碱性系列。据火山岩于烟墩岭有一椭圆形凹地,环绕凹地四周分布各式各样火山弹、火山角砾岩,表明烟墩岭为一火山口。于火山岩下部粘土岩产植物Osmunda sp., Ficus sp., Magnolia miocenica等,时代属中、上新世。
更新统火山岩由橄榄玄武岩、橄榄粗玄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集块岩、凝灰岩组成。厚35->193m。计三个喷发旋回:第一旋回由橄榄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火山集块岩、玄武质沉凝灰岩组成1-3个韵律;第二旋回由橄榄玄武岩、橄榄粗玄岩、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玄武质凝灰岩、沉凝灰岩组成1-6个韵律;第三旋回由橄榄玄武岩、玄武岩、气孔状玄武岩、火山角砾岩、火山集块岩、玄武质沉凝灰岩组成1-6个韵律。岩石化学成分属富钠碱钙性系列。据火山物质的产出特征,涠洲岛、斜阳岛各有一火山口。于沉凝灰岩中采获海相化石Turritella sp.(锥螺)。时代属早更新世。
侵 入 岩
第一节 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广西基性、超基性侵入岩分布较零星,但各地质时代均有产出,主要发育于桂北和桂西。桂北以中、晚元古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为主,桂西则主要为晚古生代基性侵人岩。此外,在桂西南尚有晚古生代超基性、基性侵入岩,中生代基性侵入岩,桂中、桂东南有零星出露的中、新生代基性侵入岩。
一、中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分布于桂北九万大山和元宝山一带,共有岩体500余个。它们是与基性、超基性火山岩有成因联系的层状侵入岩,同产于四堡群文通组地层中。根据单个岩体的岩性组合,可分为四种类型:超基性、超基性一基性一中性、基性、基性一中性。岩石类型有变纯橄榄岩、变辉橄岩、变橄辉岩、变辉石岩、变辉长岩、变辉长辉绿岩、变闪长岩、变石英闪长岩等。单个岩体一般规模不大,厚度小,但横向延伸远,多与火山岩相伴产出,且与围岩同步褶皱。
分异较好的岩体具铜、镍矿化,局部可形成小型工业矿床。
二、晚元古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主要分布于龙胜、三门、马海山一带,即三江一融安断裂以东地区。在元宝山地区尚有零星分布。计有岩体230余个。岩体多呈层状、似层状、透镜状,可称层状侵入岩,主要产于丹洲群合桐组和三门街组中,部分零星分布于白竹组中。按单个岩体的岩性组合可分为超基性、超基性一基性、基性三种岩体类型。岩石类型有变辉橄岩、变橄榄岩、变橄辉岩、变辉石岩、变辉长辉绿岩、变辉绿岩。岩体一般规模小,厚度小,但多横向延伸较远。侵入于三门街组的岩体多与火山岩相伴生,部分基性侵入体与火山岩呈过渡关系,成为次火山相物质。于双朗岩体的变辉长辉绿岩相带内获锆石U-Pb法同位素年龄为831Ma。
三、晚古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主要分布于挂西、桂西南地区,可分四个岩群,即西林一隆林、阳圩一八渡、巴马一义圩、那坡一靖西岩群,此外在田林县利周、浪平、灵山县香山等地也有零星出露,共有大小岩体100余个。岩体呈岩株、岩床、岩墙状产出,侵入地层有泥盆系、石炭系、二叠系。围岩多有热接触变质,主要为角岩化、大理岩化、硅化,多数侵入体与同期基性火山岩伴生。产出时代,西林一隆林岩群主要为二叠纪,部分为晚泥盆世;阳圩一八渡岩群为早、晚泥盆世和早二叠世;巴马一义圩岩群主要为早二叠世;那坡一靖西岩群为晚泥盆世及早石炭世。岩体类型有超基性一基性、基性二种。前者为二辉橄榄岩一辉长辉绿岩、辉石岩一辉长岩;后者为辉长辉绿岩一正长辉绿岩一辉绿岩、辉长辉绿岩一辉绿岩、橄榄辉绿岩一辉绿岩、辉绿岩一辉绿玢岩、辉绿岩等岩石类型。岩体多含钛铁矿,局部形成砂矿,部分岩体含辰砂、黄铜矿、金矿等。
四、中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中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产出时代主要为中三叠世和晚白垩世,主要分布于桂西南那坡县一带,沿那坡北西向断裂带分布。计有大小岩体约20个,多呈岩株、岩床、岩瘤状产出。侵入地层主要为三叠系,岩体与围岩接触热变质明显,主要为硅化、角岩化、大理岩化、矽卡岩化。多数侵入体与同期基性火山岩伴生,少数基性侵入体与基性火山岩呈过渡关系。岩体类型为基性岩型。岩石类型有辉长辉绿岩一辉绿岩、橄榄辉绿岩、辉绿岩等。部分岩体边部具气孔一杏仁状构造。岩体多含钛铁矿,局部可形成砂矿,部分岩体含铜、镍、锌及金矿,局部已构成矿体。
晚白垩世基性侵入岩主要分布于都安县六良和武鸣县仙湖一带。此外于横县马山、桂平罗容等地基性侵入岩与中酸性侵入岩组成杂岩体。在邕宁县太安一带有少量基性岩脉。
六良、仙湖一带基性岩多呈岩墙状侵入于三叠系和白垩系中,多成群展布。岩石类型为橄榄辉绿玢岩。马山杂岩体由正长岩体、闪长岩一角闪石岩体、花岗斑岩体与玄武岩一辉绿玢岩组成,多呈岩筒状产出。基性岩局部产玛瑙。
五、新生代基性、超基性侵入岩
主要分布于南丹一都安断裂和凭祥一大黎断裂带旁的马山县共和及平南县马练—夏宜村一带。可分二个岩群:马练和马山岩群,计有岩体10余个。岩体多呈岩筒状,部分呈岩墙、岩脉状。侵入地层有寒武系、石炭系。岩石类型有苦橄玢岩、橄辉岩、橄榄辉绿玢岩、橄榄玄武玢岩、辉绿岩等。于苦橄玢岩中获K-Ar法同位素年龄值48Ma,橄辉岩获K-Ar法同位素年龄值33-35Ma。
第二节 花岗岩类
广西花岗岩类比较发育,分布广泛,在时间上经历了从元古代一白垩纪漫长的地质时期(图3-1)。出露面积20800km2,约占广西总面积的9%,计有侵入体1000余个,按单元超单元的划分原则,归并为128个单元,29个超单元(序列),建立了侵入体—单元—超单元三级等级体制(表3-1)。
第三节 煌斑岩类、伟晶岩类
一、煌斑岩类
煌斑岩主要集中分布在桂北三江县合桐、桂中都安县一马山县、桂东平乐县沙子、金秀县龙标一蒙山县夏宜一平南县马练一带,其次,罗城县天河、鹿寨县平山、桂平紫荆、贵港市寿塘、合浦县公馆等地亦有零星分布,在空间上具成群定向和带状展布特点,其形成受深断裂带、隐伏断裂控制。
根据岩体形成时代、所处地质、地理位置、岩石类型,将广西煌斑岩划分为合桐、都安、沙子、夏宜、天河等五个带(群)和华力西期、印支期、燕山期三个时代。
1.华力西期云煌岩、拉辉煌斑岩
分布于金秀龙标、蒙山县夏宜、平南县马练、桂平市紫荆、贵港市寿塘一带,受呈南北向龙胜一永福深断裂及北东向凭祥一大黎深断裂带制约。煌斑岩侵入体主要呈脉状产出,其次呈筒状,不规则浑圆状、梨状,脉宽一般1-10m,长20-50m,最长者数百米,筒状者直径100-20m。岩体侵入于寒武系,据龙标、根念地区闪辉煌斑岩、橄辉云煌岩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257Ma、291Ma,相当于二叠纪和石炭纪,属华力西期。
岩性为云煌岩、拉辉煌斑岩、闪斜煌斑岩等。岩石呈灰黑一深灰色、灰绿色。云煌岩由黑云母20%-40%、透长石20%-57%、透辉石18%-25%、橄榄石1%-5%、角闪石<5%组成。基质具全自形柱状结构的煌斑结构,斑晶全为自形黑云母,大小0.4-4.8mm,副矿物有铬铁矿、铬尖晶石、含铬透辉石等;拉辉煌斑岩由橄榄石5%、透辉石10%-15%、黑云母15%-25%、斜长石(多为拉长石)40%-50%组成,具长变煌斑结构,斑晶为橄榄石、黑云母,大小1-4m,含量>10%,副矿物有铬铁矿;闪斜煌斑岩由普通角闪石34%-45%、斜长石34%-50%、黑云母2%-4%、普通辉石5%组成,个别岩体中有微量铬镁铝榴石、镁铝榴石、铬尖晶石、含铬透辉石等。
岩石化学成分:云煌岩(2个样平均含量%)SiO245.86、TiO22.71、Al2O315.19、Fe2O312.04、FeO1.48、Mn0.17、MgO12.33、CaO2.25、Na2O0.44、K2O0.38。与金伯利岩相比,铁镁钛高,属SiO2弱饱和贫碱的暗色岩,成分相当于基性岩类,而金伯利岩的特征元素Cr、Ni、Nb、Ta含量较低微,故不利于形成金刚石。
2.印支期煌斑岩
分布于三江一合桐一带,煌斑岩侵入体侵入丹洲群、震旦系、寒武系,受长期活动的北北东向三江一融安大断裂带控制,据牛浪坡21号岩体云煌斑岩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为209Ma,相当于三叠纪,时代属印支期。岩体主要呈脉状产出,长一般20-100m,个别长达千米,宽0.5-10m,有的近百米。
岩性为云斜煌斑岩、云煌岩、闪斜煌斑岩等。云斜煌斑岩呈灰黑色,风化后棕褐色,由斜长石38%-64%、黑云母25%-35%、透辉石0%-15%组成,副矿物为铬铁矿、铬尖晶石、含铬透辉石等;云煌岩与华力西期的一致,较难区分;闪斜煌斑岩呈灰绿色,风化后灰褐色,由普通角闪石34%-45%、斜长石(中长石)34%-50%、黑云母2%-4%、普通辉石5%组成,个别岩体有微量铬镁铝榴石、镁铝榴石、铬尖晶石、含铬透辉石等。岩石化学成分:云斜煌斑岩(11个样平均值含量%)SiO255.25、TiO20.88、Al2O313.51、Fe2O32.95、FeO3.63、MgO6.19、CaO3.38、Na2O1.67、K2O3.41;闪斜煌斑岩(4个样平均值含量%)SiO252.27、TiO20.68、Al2O313.10、Fe2O33.85、FeO3.88、MgO9.48、CaO6.05、Na2O2.04、K2O2.90;云煌岩(3个样平均值含量%)SiO256.35、TiO20.83、Al2O313.36、Fe2O33.25、FeO3.50、MgO6.93、CaO3.37、Na2O1.88、K2O4.71,表明为高硅铝、低铁镁而富钾钠的特征,成分相当于闪长岩或二长岩类。
3.燕山期煌斑岩
分布较广,主要分布于都安一马山、平乐县沙子、罗城县天河等地。都安一马山煌斑岩沿北西向田林一巴马深断裂、南丹一都安断裂带发育,沙子云煌岩受北东向观音阁深断裂、荔浦大断裂所控制,天河煌斑岩受北北东向四堡深断裂制约。岩体主要呈脉状产出,脉宽0.5-1Om,长一般20-100m,个别长达千米,少数呈筒状,直径一般100m左右。岩体形态与断裂关系十分密切,岩脉多沿小断裂或构造裂隙分布,形成较规则,筒状者多产于断裂交汇处。岩体侵入晚古生代地层中,仅个别岩体侵入下侏罗统。其接触带普遍具水赤(褐)铁矿化,灰岩重结晶或大理岩化,局部有退色和硅化现象。据部分煌斑岩黑云母同位素年龄值为85-163Ma,相当晚白垩世至侏罗纪,故将时代确定为燕山期。
岩性主要为云煌岩、橄榄云煌岩等。天河等地出现云煌岩类角砾岩,都安一马山一带有橄榄云斜煌斑岩、碱煌岩,沙子一带有拉辉煌斑岩、霓石云煌岩。云煌岩类的岩石主要矿物为黑云母、透长石、透辉石,次要矿物有橄榄石、角闪石(含量<5%),部分橄榄石含量达8%-12%,成为橄榄云煌岩。副矿物有铬铁矿、铬尖晶石,部分岩体含铬镁铝榴石。沙子一带的霓石煌斑岩呈深灰一灰黑色,由透辉石6%-34%、富镁铁黑云母14%-25%、钾长石20%-40%、霓石5%-6%(个别达14%)、橄榄石5%组成,副矿物有铬镁铝榴石、铬透辉石、铬尖晶石、铬铁矿等,为变余煌斑结构。岩石化学成分:煌斑岩(61个样平均值%)SiO232.03-45.98(40.37)、TiO20.95-1.68(1.21)、Al2O39.40-26.16 (16.61)、Fe2O31.73-8.06、(6.60)、FeO1.24-4.88(2.04)、MgO8.10-13.03(10.37)、CaO5.43-8.51 (6.57)、Na2O0.03-1.63(0.50)、K2O0.01-5.56(1.78)。表明岩石具富钾高铝特点,属SiO2弱饱和适度富碱一碱性的暗色岩,成分相当于偏碱性的基性岩类。
总体看,广西煌斑岩的某些岩体在产状上、结构构造上、副矿物组合上与金伯利岩均有所相似,有的岩体中发现了含铬镁铝榴石、含铬透辉石、铬尖晶,岩体附近水系中有金刚石,但通过岩石学、岩石化学、矿物学、矿物化学和岩石形成条件的研究,表明岩体形成条件与金伯利岩相比差距很大,不具形成原生金刚石矿的条件。
二、伟晶岩类
广西伟晶岩分布较广,主要赋存于:①桂北志留纪猫儿山超单元中;②桂南晚志留世宁潭超单元及其外接触带中。其次其它时代的花岗岩体和地层中有少量出现。伟晶岩一般呈脉状,少数呈透镜状、团块状或不规则状。多成群出现,分布有一定方向性,产状常受围岩的节理、片麻理和地层层理控制。以花岗伟晶岩为主,有少量钾长伟晶岩。伟晶岩与钽、钨、锡、钾、磷、高岭土等矿产有关。现按地区分述如下:
1.越城岭伟晶岩带
位于资源县坪水底、咸水洞、铜应、茅安塘一带,沿北北东向资源深断裂带东侧展布,侵入于志留纪猫儿山超单元的越城岭复式岩体西侧的片麻状花岗岩、花岗片麻岩中。据数十个同位素年龄值为72-120Ma,形成时代为燕山晚期。岩带长60km,宽约6km,包括2390余条岩脉。自北而南可分为坪水底、茅安塘、咸水洞、铜应、同禾田五个岩脉群,其中以茅安塘伟晶岩脉群的岩脉最多,在15km2中有1810多条。岩脉多呈北北东向延伸,倾向北西,倾角45°左右,与围岩的片麻理一致。脉宽十几厘米至数米,长数十厘米至数十米,少数长100-200m,最长达2000m,脉多呈不规则状或透镜状,与围岩界线一般清楚,有少数伟晶岩脉具分带性。按主要矿物成分伟晶岩可分为黑云母一微斜长石型、二云母微斜长石型、白云母一微斜长石型、白云母一微斜长石一钠长石型和白云母一钠长石型等五种类型。前两种类型主要矿物为微斜长石40%-80%、石英10%-30%、黑云母1%-8%;二云母微斜长石型伟晶岩中有3%-5%的白云母;后三种类型伟晶岩中有5%-60%的钠长石和白云母1%-5%;白云母钠长石伟晶岩的钠长石含量(0%-60%)高。而白云母少于1%。副矿物有铌铁矿、褐钇铌矿、黑稀金矿等,少数岩脉中有细晶石、锡石、绿柱石等。岩石化学成分以Na2O含量高为特征,SiO2平均为75.11%。岩石中富含有色、稀有金属和辉发分。Sn、F、B的含量高。Ta、Nb、Be、Li含量普遍高,且矿化好。稀有元素富集与钠长石化有密切关系,含稀有元素矿物多分布于钠长石集合体中,并与标高有一定关系,随着深度而增加。
2.旺庆伟晶岩群
分布于岑溪市昙容镇旺庆村一带,伟晶岩呈脉状、透镜状与正长岩相伴侵入于大隆超单元枫木根单元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中。据含氟磷灰石伟晶岩的同位素年龄值270Ma,时代属华力西期。伟晶岩脉走向多沿东西向张扭性断裂贯入,亦有北东向、北西向岩脉,倾角较陡,一般为50°-70°,脉壁清晰。脉宽多为数十米,以钾长伟晶岩、花岗伟晶岩为主,部分伟晶岩中富含磷、铀、钍、氟等元素和呈巨型柱状晶(长4Omm)氟磷灰石。在葵阳超单元中,亦发育相同的伟晶岩。
3.石垌伟晶岩群
位于陆川县良田镇石垌村附近。岩脉成群侵入于寒武系变粒岩、片岩中。据富含铌、钽等特征类比,时代为燕山期。岩脉倾向320°-350°,倾角10°-45°,多平行片理分布,与围岩界线不明显,少数岩脉倾向10°-30°,倾角20°-40°和倾向110°-140°,倾角60°-85°,多沿后期构造裂隙贯入。伟晶岩以脉状为主,次为不规则囊状、透镜状。脉宽0.5-2m,长40-120m。岩石以微斜长石为主,次为奥长石、石英、白云母等。微斜长石常被钠长石取代。岩脉分异较弱,部分岩脉从两侧向中心可分细粒、中、粗一巨粒块状体三个带,中心的矿物粒径3-5mm,个别微斜长石达3Omm。岩脉的钠长石化、云英岩化较强烈。岩脉一般富含铌铁矿、富铪锆石、锡石、细晶石,铌、钽等元素含量较高。稀有元素的富集与钠长石化有关,钠长石化越强,则含矿性越好。部分伟晶岩脉以微斜长石为主,K2O含量6.8%-8.7%,个别达15%,脉大者可作钾矿利用。
4.老虎头伟晶岩群
分布于博白县双旺镇老虎头水库、邦杰等地,岩群侵入于晚志留世宁潭超单元片麻状黑云二长花岗岩、花岗片麻岩中,岩脉常成群平行雁列分布。岩脉共726条,走向以东西向为主,北西、南北向次之。脉宽一般0.5-1.5m,长100-200m,最长达640m,沿倾向延深达100-150m。脉壁较平整,与围岩界线清楚。伟晶岩脉分异较差。结构简单,极少数具两个结构带。岩石由微斜长石40%-60%、钠长石30%-40%、石英10%-20%及白云母1%-5%组成,钠质交代作用强而普遍。岩石化学成分(8个样平均值含量%)SiO275.54、TiO20.02、Al2O315.34、Fe2O30.62、FeO0.41、MgO0.07、CaO0.29、Na2O4.58、K2O4.43,表明是富SiO2、Na2O、K2O的。岩石中Nb、Ta、Sn、Zr、Be、B、Y、Yb等元素含量较高。细晶石、铌钽铁矿、褐钇矿、富铪锆石、磷钇矿、锡石等常见。
5.金秀伟晶岩群
位于金秀县城北1.7km一带。有伟晶岩脉70条,呈脉状、透镜状侵入于寒武系中。岩脉倾向200°-300°为主,少数倾向北,倾角一般大于70°。脉宽15-3Ocm,长至十余米。岩石主要由石英、正长石组成,有钨矿化,白钨矿呈粒状或细条带状分布于长英矿物间。
变 质 岩
广西变质岩分布不广,变质岩区面积约占全区总面积的24%。按变质作用可分区域变质岩、混合岩、接触变质岩、动力变质岩。
一、区域变质岩
按变质程度、岩石组合和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可分为桂北、桂中一桂东、桂东南三个变质岩区。
1.桂北变质岩区
位于柳州一桂林一线以北,江南古陆南端,出露地层主要为中-上元古界及下古生界。元古代属优地槽,早古生代属冒地槽大地构造环境,主要经受四堡期、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变质作用过程中岩浆活动强烈。主要岩石类型有板岩、千枚岩、轻变质砂岩、变基性一超基性岩及大理岩等,特征矿物有绿泥石、绢云母、白云母、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属绿片岩相,除三防岩体和元宝山岩体的外接触带为黑云母带外,其余地区均为绢云母一白云母带。
2.桂中一桂东变质岩区
位于西大明山、镇龙山、大瑶山、海洋山一带,受变质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少数为震旦系,除鹰扬关组有细碧角斑岩建造外,其余均为复理石建造。受加里东期低压型区域动热变质作用,变质岩石种类简单,主要为轻变质砂泥岩、变质泥质灰岩、变细碧一角斑岩、板岩、千枚岩、片岩等。变质矿物主要为绢云母、白云母、绿泥石、阳起石、钠长石等,属绢云母一白云母变质带,局部出现黑云母变质带,前者遍及全区,后者仅出露于鹰扬关一合水一带。从变质矿物组合分析,本区为低绿片岩相。
3.桂东南变质岩区
分布于钦州—梧州一线之东南部,主体为云开大山一带。该区变质作用相对较复杂,按变质岩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原岩建造及变质作用特点,可分为两个亚区,即以合浦一博白一容县灵山一岑溪水汶一线为界,其东南部为天堂山变质岩亚区,其余部分为钦州一岑溪变质岩亚区。
(1)天堂山变质岩亚区
是属于中深层次的变质岩系,是程裕琪所称的“混合岩”区,经过1∶5万区调查明,此区“混合岩”实由变质表壳岩和变质花岗岩组成。其中变质花岗岩包括天堂山超单元、宁潭超单元和黎村超单元,其岩性特征已在花岗岩一章叙述,不赘。变质表壳岩主要岩性为片岩、片麻岩、变粒岩、浅粒岩、石英岩等。变质矿物有白云母、黑云母、硅线石、红柱石、董青石、角闪石、铁铝榴石、蓝晶石等,代表角闪岩相。按岩性特征和变质矿物组合,可将此亚区变形变质较强的变质表壳岩划分为:
平政变粒岩:主要分布于北流市六稔、平政、扶新、岑溪大王社等地,主要由黑云变粒岩、黑云二长变粒岩、黑云斜长变粒岩及少量黑云石英片岩组成。
灵山片岩:分布于北流市六稔、容县灵山、石圭一带,主要岩性为硅线黑云石英片岩、含矽线堇青黑云片岩、矽线石英二云片岩夹少量黑云变粒岩。
本亚区变质表壳岩岩性较复杂,典型变质矿物有硅线石、黑云母、铁铝榴石、透闪石、堇青石等,属角闪岩相。该变质表壳岩被寒武纪天堂山超单元侵入,在平政变粒岩组中采锆石同位素年龄为684-972-1695Ma,其原岩时代为震旦纪一青白口纪。
(2)钦州一岑溪变质岩亚区
分布于钦州一岑溪一带,多为轻变质岩,保留沉积岩基本特征,故大部分变质表壳岩采用岩石地层单位。但沿博白一岑溪断裂带容县杨梅一岑溪筋竹、容县石寨一岑溪三堡一带,区域变质较强且有动热作用叠加,变形变质较强者采用构造地(岩)层单位。
黄陵变粒岩组:分布于岑溪市筋竹镇黄陵村、归义镇岭脚及梨木镇河木村等地,多为大隆超单元之残留体。主要岩性为硅线黑云二长变粒岩、黑云变粒岩夹硅线二长片岩,原岩为长石石英砂岩夹泥质粉砂岩,大致可与广东中寒武统高滩组对比。
大王坪片岩组:分布于筋竹镇清水村一大王坪一带,主要岩性为变斑状堇青石英二长片岩、堇青黑云石英片岩,局部夹变质细砂岩和大理岩,可与广东的上寒武统水石组对比。
岭脚变粒岩组:分布于岑溪市归义镇岭脚、那蓬、容县杨梅镇等地。主要岩性为硅线堇青黑云变粒岩、黑云长英质变粒岩、石榴黑云变粒岩夹少量黑云片岩、白云质大理岩等,原岩层位可能为志留系。
温金片岩组:分布于岑溪市归义镇温金、马路镇白石垌、高垌、高创等地。主要岩性为堇青二云片岩、黑云堇青片岩、堇青白云片岩、红柱二云片岩等,夹少量变粒岩。受后期韧性变形作用的叠加,多数具糜棱岩化。其层位大致为志留系。
洞尾浅粒岩组:分布于岑溪市归义镇洞尾至马路镇福塘一带,主要由浅粒岩、石英岩、长石石英砂岩夹少量黑云变粒岩、红柱堇青黑云片岩等组成。该岩组位于温金片岩之上,原岩以长石石英砂岩为主,推测原岩为莲花山组。
根据标志矿物、岩性组合,本变质岩亚区大部分地区属绿片岩相区,沿杨梅一筋竹、石寨一三堡断裂则变质较深,可达低角闪岩相一高角闪岩相。属绿片岩相的有白云母一绢云母带、黑云母带;低角闪岩相有红柱一堇青石带、堇青石带、硅线石一堇青石带;属高角闪岩相的有硅线石一钾长石带等。
二、混合岩
混合岩是指地壳中的动热变质岩由于热流上升,促使低熔组份发生重熔并在原地固结而成的岩石。它包括重熔的花岗质脉体和未重熔的保留沉积变质岩特征的基体两部分。如果重熔的花岗质岩浆经过搬运,在非原地固结成岩就属花岗岩范畴,即使在其侵位成岩过程中受到应力作用,使岩石矿物分异并定向排列形成片麻状构造,也还是花岗岩,即变形变质花岗岩。
广西可以确定的混合岩主要分布于陆川一岑溪断裂带,以及三堡断裂带的东侧。根据混合岩与变质地层的过渡关系,同位素年龄等资料,可将本区混合岩分为志留纪混合岩和三叠纪混合岩:
志留纪混合岩(SM):分布于陆川县城西侧一平乐镇桥头一带,以及三堡断裂东侧。主要由条带状、条纹混合岩为主,夹混合质变粒岩、混合质片岩等。根据该混合岩带与未混合岩化的奥陶系呈渐变过渡关系,在广东高州谢牛岭等地可见泥盆系不整合于混合岩之上,U-Pb同位素年龄440-552Ma,三堡断裂东侧混合岩锆石U-Pb同位素年龄为438Ma,推测其形成时代为寒武纪一志留纪。
三叠纪混合岩,主要分布于岑溪市归义镇洞尾一带,主要岩性为条带状、条纹状混合岩夹混合质变粒岩。该带混合岩常含堇青石与三叠纪大隆超单元高垠单元中细粒堇青黑云二长花岗岩呈过渡关系,故将其定为三叠纪混合岩。
三、动力变质岩
动力变质岩根据成因和岩性特征,可分为脆性、脆韧性和韧性动力变质岩三类。前者是脆性断裂作用的产物,形成构造角砾岩、压碎岩、断层泥等,在全区主要断裂带均有不同程度的发育,不赘述。
脆韧性、韧性动力变质岩:分布于桂北、桂东南变质岩区中,少数见于桂西碳酸盐台地边缘的韧性变形带内,按韧性变形带的原岩、变形变质作用性质和程度,可分为花岗质糜棱岩、长英质糜棱岩、千糜岩、糜棱片岩、糜棱片麻岩和钙质糜棱岩等,其主要特点是组成韧性动力变质岩的矿物发生韧性变形和动态重结晶,表现为粒状矿物发生强烈的拉伸或压扁,并且定向排列呈片状、片麻状构造,有的斑晶经韧性变形呈眼球状、透镜状。石英一般具波状、带状消光,部分重结晶呈“亚颗粒”并可出现纤维状绢云母、绿泥石等。
四、接触变质岩
按接触变质作用可分接触热变质岩、接触交代变质岩,以及气一液变质岩等。
1.接触热变质岩
分布于全区各期次中酸性岩体接触带,以及部分隐伏花岗岩体的顶盖围岩上。主要岩石有斑点板岩、空心石板岩、角岩、大理岩等。特征矿物随围岩岩性及接触带温度而改变,一般随变质温度由低变高,富铝的泥质岩相应出现红柱石一堇青石一绿泥石一钠长石一硅线石一刚玉;富钙变质岩出现绿帘石一透闪石一阳起石、透辉石一钙铝榴石一角闪石和矽灰石。据变质矿物可分为斑点角岩相、普通角闪石角岩相(见于桂北和桂东南)、辉石角岩相(主要见于六万山、姑婆山等岩体)。
2.接触交代变质岩
主要岩石类型有矽卡岩,见于花山、姑婆山、金鸡顶、钦甲、大厂笼箱盖、芒场等岩体,在西山、罗容、河塘、台马、昆仑关等岩体附近也有零星分布。矽卡岩带往往出现在中酸性岩体与碳酸盐岩的接触带上,以钙质矽卡岩为主,主要变质矿物有石榴子石、透辉石,少数见硼镁石、透闪石、符山石等。常与钨、锡、磁铁矿、多金属矿有关。
3.气一液变质岩
引起气液变质作用的热流,主要来自岩浆结晶分异后的气水溶液和变质热液,部分来自火山射气作用。原岩和气水溶液的性质决定了此类岩石的种类,主要岩石类型有云英岩、电英岩、蛇纹岩等。此外还有与酸性岩浆热液有关的绢云母化、钠长石化、硅化,与基性岩浆热液有关的碳酸盐化、绿泥石化、钠黝帘石化等。
一、上三叠统
1.平垌组 T3p
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南麓,桂林一阳朔一带零星出露。十万大山底部为灰绿色砾岩夹细砂岩及泥岩,其上为杂色砂泥岩互层,与下伏板八组火山岩或印支期花岗岩不整合接触,厚300-2500m,为海陆交互至陆相沉积,含双壳类Posidonia cf. guangyunensis,Inoceramus cf. norii,叶肢介Euestheria yipinglangensis及植物等化石,地质时代属诺利期。桂林一阳朔一带平垌组残留于岩溶平原或泥盆一石炭系灰岩之上。岩性为灰绿、灰黑色或紫红色泥岩夹粉砂岩,厚数米至数十米,属浅湖相沉积,含孢粉Duplexisportes-Marattisporites-Qvalipollis-Monoculcites 组合,据岩溶地质研究所Rb-Sr法测年龄为225±18Ma,地质时代大致相当诺利期,岩性可与十万大山平垌组对比。
2.扶隆坳组 T3f
仅在十万大山地区分布,构成海拔1000m左右的山峰。岩性为一套杂色砾岩、砂岩与泥岩交替组成6-7个下粗上细的旋回,厚425-4552m,与下伏平垌组整合接触。本组岩石颜色杂,局部夹炭质泥岩或煤线,总体属河流一三角洲沉积,局部为山前洪积、淡化海湾泻湖沉积。本组含植物化石Danaeopsis sp.,Bernoullia zeilleri, Clathropteris meniscioides., Todites shensiensis, T. cf. goeppertianus,半咸水叶肢介Palaeolimnadia baitinbaensis及双壳类等,地质时代属诺利期一瑞替期。
二、侏罗系
1.天堂组 TJ1t
零星分布于桂东北恭城、钟山、富川、贺县及桂东南容县平山、博白沙河等地,组成一些小的侏罗系盆地。底部为角砾岩、砂质角砾岩或花岗质砂砾岩,局部地区上部为杂色泥岩、粉砂岩,厚22-572m,角度不整合于前侏罗纪地层之上,大体属山麓相沉积。冯少南等(1989)在西湾一带天堂组采获植物Danaeopsis fecunda,Podozamites sp.,Nilssonia sp.,Phlebopteuis sp.等。其中Danaeopsis fecunda为晚三叠世标准分子,常见于十万大山扶隆坳组及湖南紫家冲组或三丘田组,故天堂组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瑞替期一早侏罗世里阿斯期,为跨时代性地层单位。
2.那周尾组 TJln
仅分布于防城港企沙、钦州至灵山县三隆一带,组成钦州侏罗纪盆地围翼。下部为浅灰白色石英质砾岩相间夹石英砂岩及泥岩,上部紫红或灰白色泥质粉砂岩、岩屑细砂岩或泥岩,与下伏志留系或泥盆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厚130-280m。岩石颜色浅,砾岩砾石成分单一,矿物成熟度高,发育低角度冲洗层理,故形成于滨海至潮坪环境。本组在钦州那周尾一带含丰富的植物孢粉,其他地区含植物化石Podozaimites lanceolatus, Nilssonia sp., Pterophyllum sp.(灵山三隆),P. nathorsti,P. cf.decurrens,P. cf. subaeguale, Taeniopteris sp.(钦州陆屋及清水河),上述化石为瑞替克一里阿斯期常见分子,故地质时代为晚三叠世晚期一早侏罗世,为跨时性地层单位。
3.大岭组 J1d
主要分布于恭城、贺州西塘、容县大洲、钦州等地。桂东北地区岩性为灰岩、泥质灰岩夹炭质泥岩及煤层;其它地区主要为泥岩、粉砂岩或细砂岩夹泥岩、炭质泥岩及灰岩;局部地区夹煤线。与下伏天堂组或那周尾组整合接触。厚80-312m。据岩性特征,桂东北地区形成于泻湖沼泽环境,钦州一带为滨岸沼泽环境。本组富含双壳类Qiyangia sp., Lilingella sp.,植物Podozamites sp., Cladophlebis sp,牙形石Neospathodus tulongensis及叶肢介等化石,介形类已划分出四个组合。据各盆地所含化石,地质时代属早侏罗世。本组为广西重要含煤层位,以桂东北各盆地具工业价值。
4.汪门组 Jlw
大面积分布于十万大山盆地南北两翼,崇左县天西至新安一带有小面积出露。岩性为紫红色砾岩、长石石英砂岩及粉砂岩,上部间夹钙质泥岩,那楠等地夹豆状灰岩,局部地区夹煤线,厚200-1923m,大部地区与下伏扶隆坳组整合接触,局部地区与下一中三叠统超覆不整合接触。本组总体属河湖相沉积,局部地区为山麓相堆积。本组仅含少量植物化石Otozamites sp.,及孢粉Classopollis sp.,C. classodes等;在崇左县南部捻廖、岜浦等地采获轮藻化石Aclistochara nuguishanensis,A. yongpingensis,A. abshirica, A. yunnanensis, A. jiangyonensis等。上述植物化石时限较长,孢粉无早侏罗世标准分子,仅个别轮藻属早侏罗世,现据其上下地层时代将其归属早侏罗世。
5.百姓组 J1b
仅分布于十万大山盆地。下部主要为紫红色中厚层状细砂岩、岩屑质砂岩夹泥岩;上部紫红色泥岩为主夹细砂岩或粉砂岩,局部地区夹含砾砂岩、赤铁矿层或煤线,厚约269-1277m,与下伏汪门组整合接触。本组水平纹层及波痕等发育,总体形成于湖泊环境,盆地北东可能存在湖滨沼泽三角洲。本组含植物化石Radicitcs sp.,Coniopteris sp.,C. cf. hymenophylloides,叶肢介Palaeolimnadia yuangxiensis等,地质时代属早侏罗世。
6.石梯组 J2S
主要分布于恭城、钟山回龙、贺县西湾、容县大洲及钦州等盆地。下部为灰绿一紫灰色粗砂岩及长石石英砂岩,江平盆地底部为砾岩夹泥岩及煤线;中上部为紫红色细砂岩、泥质粉砂岩夹泥岩,西湾等盆地夹钙质泥岩或白云质泥岩。桂东北地区未见顶。厚约137-522m。本组与下伏大岭组整合接触,局部地区与前侏罗纪地层超覆接触。据岩性特征,本组属河流一湖泊相沉积。本组含双壳类、植物、孢粉、叶肢介、介形类等化石。双壳类以裸珠蚌、楔蚌、假铰蚌动物群为特征,如Psilunio sinensis, Cuneopsis sichuanensis, Pseudocardina hupehensis等,地质时代属中侏罗世。
7.那荡组 J2n
大面积出露于十万大山盆地。下部为灰白色岩屑质粗砂岩、细砂岩夹含砾砂岩或砾岩,上部为灰绿、紫红色长石质石英砂岩、钙质粉砂岩夹细砂岩,局部夹炭质泥岩或煤线,厚约864-2776m,与下伏百姓组整合接触。本组常见大型板状交错层及流水波痕,中部透镜状及纹层构造发育,属河流一深湖相沉积。本组富含双壳类Psilunio cf. suni, P. sinensis, Cuneopsis sichuanensis, Pseudocordimia cf. yangziensis及少量植物化石,地质时代属中侏罗世。
8.岽力组 J3d
仅在十万大山盆地出露。岩性为杂色厚层块状长石石英砂岩、含砾粗砂岩夹粉砂岩及泥岩,中上部偶夹含砾砂岩、钙质砂岩、黑色泥岩及煤线,厚约213-777m,与下伏那荡组整合接触。本组水平层理、透镜状层理、板状层理、砂纹层理发育,形成于河流一湖泊环境。本组含植物化石Cupressinocladus sp.及孢粉Leiotriletes sp.,Classopollis annulatus, Sphagumsporites sp.等,地质时代大体属晚侏罗世。
9.东兴组 J3dx
仅分布于钦州、江平盆地。下部为黄褐、灰绿色细一中粒长石砂岩夹紫红色粉砂岩及泥岩,局部地区底部夹含砾砂岩;上部紫红色厚层泥质粉砂岩夹细砂岩及泥岩。未见顶,厚约356-454m,与下伏石梯组整合接触。本组常见板状层理、槽状层理、波状层理及充填构造,属三角洲河流浅湖环境沉积。本组含双壳类Ferganoconcha cf. subcentralis叶肢介,Euestheria sp.,植物Cupressinocladus sp.,Frenelopsis sp.,Elotoclaus sp.等化石,地质时代属晚侏罗世。
三、白垩系
1.新隆组 K1x
主要分布于邕宁县大塘、平南县大洲、容县自良、桂平县社步及扶绥县那派等盆地。底部为紫红色块状砾岩、含砾砂岩夹泥岩,其上为紫红色钙质粉砂岩、泥质粉砂岩夹岩屑细砂岩及泥岩,局部夹含砾砂岩及含铜层,厚约80-2445m。邕宁县大塘盆地,本组因厚度很大划分为上下两个岩性段。本组在十万大山盆地与下伏岽力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其余地区角度不整合于前白垩纪地层之上。本组总体属河流一湖泊相沉积。本组富含双壳类Yunnanoconcha sp.,Plicatounio sp.,Trigonioides sp.,介形类Lycopterocypuis eggeri, L. ingloria,轮藻Shaerochara granulifera及腹足类、植物、孢粉等化石,那派盆地含脊椎爬行动物化石Asiatosaurus kwangshiensis, Sinopliosaurus fusuiensis, Prodeinodon kwangshiensis,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本组含石膏、膨润土等矿层,为广西重要含矿层位之一。
2.大坡组 K1d
主要分布于十万大山派阳山、大塘、大洲、水汶等盆地。下部主要为块状砾岩、含砾砂岩夹细砂岩、粉砂岩及泥岩,上部钙质粉砂岩夹泥岩,大部地区未见顶,厚约273-1851m,与下伏新隆组整合接触,属河流一湖泊相沉积。本组富含介形类Lycopterocypris sp.,L. debilis,Cypridea tera,双壳类Trigonioides kodairai, Nakamuranaia chingshanensis,N. subrotunda,植物Brachyphyllum rbombimamiferum及腹足类等化石,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
3.双鱼咀组 K1s
仅在大州、自良一金鸡盆地小面积分布。岩性为一套紫红色砾岩夹不等粒砂岩、粉砂岩及泥岩,未见顶,厚约280-1681m,与下伏大坡组整合接触,属河流相沉积。本组含植物化石Podozamites sp.,Cupressinocladus eleganus,Brachyphyllum sp.,双壳类Trigonioides sp.,叶肢介Bairdestheria sp.等,地质时代属早白垩世。
4.永福群 K1y
分布于桂中来宾、宜山及桂东北永福、桂林、全州等小盆地。底部为紫红色砾岩,其上为杂色粉砂岩、细砂岩夹泥岩,局部夹砾岩及泥灰岩,未见顶,厚数米至千余米,与下伏前白垩纪地层不整合接触,属河流一湖泊相沉积,局部山麓相堆积。本群含介形类Limnocypridea sp.,Mongolianella sp., Lycopterocypris sp.,Cypridea (Pseudocyridina)sp.,植物Androstrobus sp., Sphenobaiera sp.,及孢粉Bennett- iteaepollenites sp.,Ginkgocycadophytus sp.等,地质时代大部地区属早白垩世,桂林市奇峰镇一带跨入晚白垩世。
5.西垌组 K2s
主要分布于岑溪县水汶、容县自良、藤县金鸡、苍梧县旺甫及宾阳县陶邓等盆地。岩性为凝灰质砾岩、凝灰质角砾岩、凝灰熔岩、凝灰岩、石英斑岩、霏细斑岩,局部地区底部为紫红色砾岩,中上部为砂岩、泥岩夹火山岩,大部地区未见顶,厚约数十米至700余米,与下白垩统或前白垩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组尚无生物化石,据其位于含早、晚白垩世化石的地层之间,地质时代应属晚白垩世早期。
6.罗文组 K2l
主要分布于容县自良、藤县太平、合浦白沙、灵山陆屋、博白东平等盆地,南宁、田东、邕宁峦城一带也有出露。自下往上岩性为紫红色砾岩、砾状砂岩、长石石英砂岩、粉砂岩夹泥岩,岩石普遍含钙质,南宁那龙、沙井一带夹砾状灰岩或不稳定的泥灰岩,角度不整合于西垌组、下白垩统或前侏罗纪地层之上,厚约数十米至2千余米。本组板状层理及槽状交错层理发育,大部地区属河流相沉积,局部地区属浅湖相沉积。本组仅少数盆地含介形虫、轮藻及古脊椎爬行动物化石。介形虫有Cypridea(Cypridea)-Cypridea(Pseudocypridina)及Cypridea-Crestocypridea- Quadracypris-Eucypris两个组合,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水生爬行动物Dinosaurs(鸭咀龙)见于南宁市郊那龙乡石火岭(赵仲如,1990),同时伴生轮藻化石Lamprothamnium (?)sp.,Grambastichara yuntaishanensis Lychnothamnus(?)sp.等,地质时代属晚白垩世晚期。田东盆地罗文组,以往划为第三纪六吜组,据胡炎坤(1991)研究,因其所含粘土矿物与其上的地层有明显区别,故将其时代归属晚白垩世。本组含石膏、膨润土等矿层,是广西重要含矿层位之一。
四、第三系
1.邕宁群 EY
主要分布于宁明、海渊、上思、南宁等盆地内,桂东南博白、玉林、容县及桂林一带零星出露。桂东南一带邕宁群仅出露其底部或下部,岩性为紫红色块状砾岩及含砾砂岩,角度不整合于前第三纪地层或岩体之上,厚约数十米至千余米,属山麓至河流相沉积。南宁、宁明等盆地底部为砾岩,角度不整合于罗文组或前第三纪地层之上;其上为浅灰、灰白色粉砂岩、细砂岩夹钙质泥岩、砂质泥岩、炭质泥岩、褐煤层及膨润土,局部夹泥灰岩、含磷层及菱铁矿层,未见顶,厚约300-1400m,总体属河流一湖泊沼泽环境。桂林一带岩性为杂色泥岩、粉砂岩或粘土砾石层,厚1至数十米,角度不整合于前第三纪地层之上,或充填于岩溶洞穴中,大部属湖泊相沉积。本群含植物Sabalites changchangensis, Myricaangustifolia, Paliurus sp.,腹足类Pisidium amnicum及双壳类、介形类、孢粉等化石,地质时代大致属古新一始新世,桂林一带属中始新世一中新世。
2.洞均组 E2d
仅零星出露于百色一田东盆地边缘。岩性为灰一浅灰色砾状灰岩、角砾灰岩、钙质砾岩及泥灰岩,局部地区上部夹紫红色泥岩,厚16-118m,与下伏罗文组(原六吜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属淡水浅湖沉积。本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Mylopharyngodon sp.,Eusmilus sp.,Andrewsarchus crassum,Forstercooperia sp.等,地质时代属始新世早期。
3.那读组 E2n
主要分布于百色一田东盆地,桂东南地区也有零星出露。下部为灰白一灰黄色砂岩、粉砂岩与泥岩、钙质泥岩互层夹褐煤层及含油砂岩,底部常见薄层砾岩或含砾砂岩;上部主要为褐灰色泥岩、钙质泥岩夹泥灰岩、褐煤层及菱铁矿结核,厚约50-1000m。本组在田东县那逢等地与下伏洞均组平行不整合接触,其它地区与前第三纪地层角度不整合接触。本组主要属河流一湖泊沼泽环境,富含脊椎动物化石Anthracokeryx birmanicus,A. moriturus,A. rubricae,Indomeryx youjiangensis,腹足类Kwangsispira accelerata,Crassitaia guangxiensis,Paracampeloma ovata,双壳类Napoconcha suborbicularis及介形类、植物、孢粉、沟鞭藻、凝源类等,地质时代属始新世中期。本组赋存煤、膨润土及油气藏,是广西重要含矿层位。
4.百岗组 E2b
仅分布于百色一田东盆地。岩性为灰一灰绿色泥质粉砂岩、粉砂岩、泥岩夹炭质泥岩、褐煤及膨润土,底部为细砂岩,局部夹泥灰岩,厚约239-819m,与下伏那读组整合接触。本组沉积物细,水平层理为主,夹大量铁质、钙质结核,主要形成于湖泊沼泽环境。本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Bothriodon tientongensis,Huanaothema imparilica,腹足类Hydrobia guangxiensis,双壳类Pisidium obtusalum 及植物、介形类、沟鞭藻、凝源类等化石,锆石U-Pb法年龄值51±lMa(胡炎坤,1991),地质时代属始新世中晚期。
5.伏平组 E3f
仅分布于百色一田东盆地。岩性为黄绿色砂质泥岩、泥岩夹细砂岩及粉砂岩,局部夹砾岩、炭质泥岩及薄煤层,与下伏百岗组整合接触,厚约291-819m,属湖泊沼泽沉积。本组富含脊椎动物化石Schizohterium nabanensis,Heothema angnsticalxia,双壳类Acristaria subovata,植物Lindera sp. Syzygium lincangensis等,地质时代属渐新世。
6.建都岭组 E3j
仅在百色一田东盆地分布。岩性为黄绿、青灰色砂质泥岩、泥岩与粉砂岩、细砂岩互层,局部夹砾岩,普遍含铁、钙质结核,未见顶,厚约128-708m,与下伏伏平组整合接触,属湖泊相沉积。本组含植物Sasbinia palodosiphylla,Homalium nazhaiensis,脊椎动物Anthracokeryx gungkangensis,Heothema chengbiensis及双壳类、孢粉等化石,地质时代属渐新世。
7.南康组 Nn
分布于合浦县合浦、南康等地,岩性为灰绿、灰白色粘土岩、砂岩、粉砂岩、砂砾岩夹数层褐煤及油页岩,局部地区顶部为橄榄玄武岩,与下伏泥盆一石炭系或白垩系角度不整合接触,厚约47-378m,属滨一浅海相沉积。本组在合浦一带含植物化石Osmunda sp.,Ficus sp.,Magnolia miocenica,Litsea sp.,等,地质时代属中新一上新世。
五、第四系
1.第四系 Q
指分布广泛但很零星的第四纪河流冲积、溶余堆积、残积、残坡积、坡积、洪积、洪冲积等沉积物,岩性为砾石层、砂砾层、粘土层、亚砂土或亚粘土层,厚数至数十米不等。
2.更新统 Qp
指未分的河流阶地沉积物或坡残积、洪冲积沉积物。岩性为砂砾层,砂土层或粘土层,厚1至数十米。
3.浔江组 Qpx
仅在柳州、南宁、百色及浔江谷地零星出露,为河流四至五级阶地,海拔高程约135-200m,相对标高90-110m。下部岩性为砾石层,上部为砂或粘土层,厚约5-7m。本组目前尚无生物化石等资料,仅根据其标高与洞穴堆积物柳城组对比,确定其地质时代大致属更新世早期。
4.白沙组 Qpbs
主要分布于贺富钟及桂林、柳州、南宁等地,为河流三级阶地,海拔高程约100-180m。下部为棕黄色砾石层或砂砾层,上部为紫红色粘土层,具蠕虫状或网纹状构造,厚约2-65m。本组富含木本、蕨类、草本、海藻等孢粉化石,热发光年龄值为32.1-41.8万年(柳州市),古地磁测年60-70万年(桂林及南宁市),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
5.望高组 Qpw
分布广泛,为河流二级阶地,海拔高程75-170m。下部为砾石层或粘土砾石层,上部为砂土层或砂质粘土层,贺富钟地区普遍夹泥炭层,并含东方剑齿象等哺乳动物化石,田东一带保留旧石器,厚约10-60m。本组富含蕨类、木本、草本等植物孢粉化石,14C同位素年龄值分别为2.35-4.0万年(南宁市)、1.6-2.36万年(柳州市)、3.75万年(桂林市)、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晚期。
6.全新统 Qh
指未分的河流阶地沉积物或坡残积堆积物,厚约1m至数米。
7.桂平组 Qhg
主要沿浔江、漓江、右江、南流江、柳江沿岸分布,构成河流一级阶地。沉积物具明显二元结构,下部为砾石层、砂砾层,上部为砂土、粘土层,许多地方夹泥炭层,厚约20-45m。本组富含木本、草本及蕨类植物孢粉,局部地区含植物、脊椎动物和甲虫动物化石,柳州及龙州等地保存石斧、陶片等新石器。14C测定年龄值为0.8万年(桂林市)、0.915-1.01万年(南宁市),地质时代属全新世早期。
8.海积层 Qm
未分的滨海沉积细砂层、粘土淤泥层,厚约1至数十米。
9.北海组 Qpb
仅在北海市及合浦西场等地分布,地貌表现为滨海平原三级阶地。岩性自下往上为砂质细砾、粘土质砂砾、砾质粗砂、粘土质细砂及砂质粘土,厚约1-19m。含少量木本、蕨类和草本孢粉化石。北海市砖厂三个热发光年龄值为22.2-90.63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中期。
10.江平组 Qpj
仅在东兴市江平一带分布,地貌表现为沿海砂堤或平台,构成海积二级阶地。阶地高出平均高潮线3-10m。岩性为浅灰色细砂、粉砂及粘土层,下部夹砂砾层,厚约3-17m。富含木本、蕨类、草本及少量藻类、红树林等植物孢粉。江平圩附近热发光年龄值为3.44万年,防城港樟木汸,14C为3.5-3.62万年,地质时代属更新世晚期。
11.临桂组 Ql
大面积分布于桂东北及桂中一带岩溶发育区内的峰林平原,峰丛洼地及溶蚀盆地。岩性为成分较单一的棕红色粘土层,富含铁锰质结核,厚O-2Om,与下伏不同时代灰岩接触,接触面起伏不平,为碳酸盐岩经长期物理一化学风化作用后形成的溶蚀残余堆积物,地质时代为第四纪。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