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地矿要闻

《中国矿业报》:踏遍青山觅“蓝金”——记广西页岩气勘查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张美玲

2025-08-11 18:44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作者:杜小品 黄雄基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作者:杜小品 黄雄基

她,十年如一日,以匠人之心守护能源初心;她,坚持“用广西标准找广西气”,填补我国石炭系页岩气开发空白,拉开了“广西人用广西气”的历史序幕,她就是——广西地质调查院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高级工程师、广西页岩气勘查研究团队核心成员张美玲。

十年来,张美玲先后主持完成省部级项目1项,参加完成国家级项目2项、省部级项目13项,参加广西科技重点研发项目3项,获评“自治区地矿局优秀共产党员”,参与的项目获得2024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入选2025年广西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

踏遍青山觅“蓝金”

“白天上山,晚上回驻地整理资料,规划第二天的野外路线。在野外,平均3个月就磨破两双登山鞋……”

初到“广西柳州地区1∶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项目组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工作的张美玲,面对艰苦的野外工作条件,从最初的兴奋到迷茫,再到坚定,在桂中地区的崇山峻岭中完成了从“地质小白”到技术骨干的蜕变。

2016年9月,在东塘1井钻探现场,张美玲和队友日夜守候。当钻机穿透下石炭统鹿寨组地层时,三处含气层的发现让团队沸腾了。随着“嗤”的一声,点燃的页岩气火焰照亮了每个人的脸庞——这簇跳动的火苗,标志着广西页岩气实现从“0”到“1”的历史性突破。

2017年,初担项目负责人的张美玲遭遇了职业生涯的第一次重大考验。在“广西柳州雒容页岩气有利区地质调查”项目区,复杂的地质构造让预定井位不得不变更。她带领团队开启“白+黑”工作模式:白天实地踏勘,晚上挑灯论证。钻探过程中又遇跑钻难题,这位年轻的女地质师索性驻扎井场,与施工人员同吃同住,最终攻克技术难关。

在岩心编录的日子里,张美玲和队友蹲在成排的岩心箱旁,借助放大镜和小刀,一厘米一厘米地观察岩性变化。“常常一蹲就是一整天,等工作结束才发现天早已黑了,腰也直不起来了。”风吹日晒让她的皮肤变得黝黑,但眼神却愈发坚定。

这份坚守终获回报。桂柳地1井最高解吸气量达2.9立方米/吨的突破,再次验证了下石炭统鹿寨组的巨大潜力。基于多年实践,张美玲和团队创新提出“用广西标准找广西气”的技术路线,圈定了柳城北、鹿寨等重点勘查区,为广西页岩气产业化发展奠定基础。

十年磨剑“破岩成气”

2023年寒冬,柳州融安的页岩气井场沸腾了。随着压裂车组的轰鸣渐息,一簇蓝色火焰冲天而起——广西首个页岩气示范项目成功点火,甲烷含量达国家一类标准。这一刻,张美玲的指尖轻轻拂过岩心样本上的泥质纹层,十年找“气”路上的风霜,都化作了眼角的晶莹泪花。

2022年,广西首批页岩气区块招标落槌。张美玲与团队成员昼夜攻关,在柳城北区块的卫星影像图上勾画出一条“地质彩虹”,通过重磁电震多维度解译,他们精准锁定水平井“甜点段”。当钻头沿着设计轨迹在地下1500米深处蜿蜒前行时,监控屏上90%的优质储层钻遇率让所有人振奋——这背后,靠的是她们独创的“四元要素耦合控富理论”。

“每口井都是地质学的活教材。”深夜的办公室里,张美玲对着岩相分布图喃喃自语。笔记本上密密麻麻地记录着鹿寨组地层的“脾气”,哪段岩层像夹心饼干般富含有机质,哪处构造如保险箱般密封完好。正是这些细节的累积,让团队制定的《复杂构造区页岩气选区评价技术规范》成为行业标杆。

2024年12月,捷报传来。该示范项目累计产气量超113万立方米。在柳州野外勘查现场,张美玲抚摸着新采集到的岩石标本,仿佛触摸到了广西能源变革的脉搏。这些深藏石炭系的“蓝金”,正供输到柳州工业园区,为这座广西最大的工业城市注入新动能。

科技报国写青春

在张美玲的办公桌上,一张泛白的野外工作照格外醒目。照片中的张美玲半蹲在岩心箱旁,手持放大镜专注观察,阳光在她晒得黝黑的脸庞上投下细密的光斑。十年间,这位从“地质小白”成长起来的科技工作者,用脚步丈量八桂大地,以匠心破译深埋地下的“气藏密码”。

2025年的夏天格外灿烂。在接连收获广西青年科技人才托举工程入选资格和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后,张美玲手中沉甸甸的证书映照着十年科研路上的风雨兼程。从编写广西首部页岩气研究专著,到制定滇黔桂地区首个页岩气团体标准;从发表SCI论文破解成藏机理,到创新提出“四元要素耦合控富理论”,她与团队共同完成的每一项成果都镌刻着“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执着。

“岩心不会说谎。”这是张美玲常挂在嘴边的话。在实验室里,她和团队建立起的页岩气富集地质模型,就像一本解码大地奥秘的字典。显微镜下,鹿寨组页岩的纳米级孔隙中,记录着三亿年前的生命密码;气相色谱仪跳动的曲线里,蕴藏着能源变革的未来图景。正是这些微观世界的发现,支撑起桂中坳陷钻井成功率从50%到90%的飞跃。

站在新的起点,张美玲的目光已投向更深处。她的笔记本上写着新目标:建立页岩成岩演化序列,完善“地质-工程”双甜点预测技术,推动勘查开发实现从“1”到“N”的跨越……

从野外地质锤的叮当声到实验室气相色谱仪的嗡鸣,从登山鞋碾碎的晨露到水平井喷涌的“气龙”,从青涩学子到科技先锋,变的是愈发沉稳的专业素养,不变的是“地质报国”的赤子初心。张美玲用十年光阴,在八桂大地书写了一部“破岩成气”的传奇。如今,在建设桂中-黔南页岩气资源接续基地的新征程上,这位90后科技工作者正以攀登者的姿态,继续书写着属于新时代的“争气”故事。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