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地矿人文 > 深读

地质工作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的大手笔

2022-10-20 11:13     来源:宣传信息中心     作者:苏世峰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2021年4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广西壮族自治区考察时指出,“广西生态优势金不换,保护好广西的山山水水,是我们应该承担的历史责任”,并提出殷切期望:“在推动绿色发展上迈出新步伐”“建设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壮美广西。”

广西具有得天独厚的生态优势,是我国南方重要的生态屏障。近年来,在自然资源部指导下,在中国地调局支持下,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广西地矿局”)会同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深入践行“两山”理念,以地质工作的大手笔,进一步擦亮广西“山清水秀生态美”金字招牌,为探明矿产资源大家底、构建山水林田湖海生命共同体、推进城市发展和乡村振兴等,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有色打底,绘就“有色金属之乡”宝藏图

广西壮族自治区矿产资源丰富,种类繁多,储量较大,是我国10个重点有色金属产区之一,目前境内已经发现了锰、铝、锡、铁、砷、膨润土、钒、钨、铟、铅、锌、锑、银等145种矿种,现已探明97种矿藏储量。部分矿藏储量更是位于全国,甚至世界前列,所以广西亦称“有色金属之乡”。

为进一步探明广西有色金属之乡的家底,广西地矿局立足找矿主业,聚焦重点矿产勘查,为平果铝厂这个我国最大的铝工业基地提供铝土矿资源保障;持续开展有色金属矿产资源勘查,补全补齐有色金属之乡宝藏图;利用有色金属矿产勘查的技术方法推动页岩气勘查取得新突破。

地质技术员在查看铝土矿露头情况(杜小品 摄)


一是聚焦广西发展千亿元铝产业对铝土矿资源的需求,全力保障广西工业“台柱子”发展。

提起邓小平与百色的联系,除了百色起义之外,最为人们津津乐道的就是平果铝。1986年9月13日,邓小平同志听取了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建设的汇报,当时钢铁、石油化工、铝三个项目都需要资金,前两个已解决,但搞铝实在没有钱了。邓小平听后以超凡气魄一锤定音:“广西平果铝要搞!”

发展铝产业首先要有铝土矿支撑,这个重担就落在以找矿为主业的广西地矿局肩上。1996年广西地矿局就主动开启桂西铝土矿勘查与研究。2001年以来,广西地矿局根据自治区建设桂西铝工业基地的战略部署,突出加强桂西铝土矿勘查工作。

 2017年,“桂西铝土矿地质与勘查”项目荣获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自2012年度获得广西科技进步一等奖以来,项目研发团队深化铝土矿成矿理论研究,创新了铝土矿勘查技术,实现了地质找矿的重大突破,为广西探明铝土矿资源储量5.15亿吨,伴生矿产镓资源量4.31万吨,形成了特大型的国家级铝土矿资源基地。

项目成果已应用于桂西铝工业基地工程,所探明的铝土矿资源储量已开发利用,可实现年销售总收入108.24亿元、销售收入总计3732.72亿元,年利润总额31.19亿元、利润总额总计1049.02亿元。

2015年广西出台的《广西铝产业二次创业中长期方案》提出,到2025年全区铝产业年产值将达到2000亿元。然而,截至2018年12月底,广西累计消耗堆积型铝土矿石1.15亿吨,保有铝土矿资源储量6.62亿吨,各铝土矿主要生产企业面临“少米下锅”的堪忧形势。

为了给广西铝产业二次创业提供资源保障,广西地矿局立即组织有关勘查单位调转目标,将铝土矿的勘探从堆积型转向沉积型,并受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委托,编制《桂西地区沉积型铝土矿勘查实施方案(2020~2025)》,全面重新部署勘查工作,总体目标是用3年~5年时间,新增一批沉积型铝土矿资源储量,保障生态铝产业的发展需求。

二是以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为重点,进一步摸清广西矿产资源家底。

 “十三五”期间,广西地矿局以保障广西产业发展需求为导向,不断加强对铝、锰、锡、铅锌等国家紧缺、广西优势矿产勘查,新发现大型矿产地16处,中型矿产地18处。

重点以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为重点,新增铝土矿4507.47万吨,锰834.78万吨,铅锌120.66万吨,金18.49吨,银1446.11吨……在做好重点保障的同时,对其他矿产资源开展同步勘查,新增高岭土1.26亿吨,膨润土1035.45万吨,碳酸钙24.88亿吨、石灰岩12.91亿吨,熔剂用灰岩10.49亿吨、石英砂1502.77万吨等一批资源储量,按2020年国内市场矿产品交易价格估算,地质找矿成果潜在经济价值超过4000亿元,为广西铝、碳酸钙、冶金等千亿元产业资源供应链稳定提供有力保障。

2021年是“十四五”开局之年,广西地矿局立足找矿主业继续发力,经评审新提交大中型矿产地 33 处,提交锰矿 1688.02 万吨、铝土矿 99.94 万吨、石英砂1.62 亿吨、熔剂用石灰岩 16.44 亿吨等一批矿产资源储量,潜在经济价值超 2000 亿元。

广西首批页岩气勘探团队在分工合作采集样品(苏世峰 摄)


三是发挥有色金属矿产勘查技术方法的溢出效应,填补广西页岩气勘查以及推动开发的空白。

页岩气是一种赋存于富有机质泥页岩及其夹层中,以吸附与游离状态为主要存在方式的非常规天然气,被称为“化石能源新贵”,为积极推进清洁能源的大规模应用,也为了改变广西“缺煤、少油、无气”的能源资源现状,早在2012年广西地矿局就组织下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开展相关研究,其承担的项目《广西页岩气找矿潜力预测》取得阶段性新成果。

通过有机地球化学和储层物性分析结果显示,广西境内的桂中坳陷和丹池盆地的中下泥盆统、下石炭统发育的黑色泥页岩的有机碳含量局部层段已达到并超过气源岩有机碳含量至少为2%的行业标准,储层物性条件有利,达到页岩气成藏的基本要求。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作为该局技术力量雄厚的局属单位,在有色金属矿产勘查中积累了地震勘探、微地震成像、压裂液制备与应用、套管整形加固等方面的技术储备,为发挥其技术溢出效应,他们于2015 年,在全国范围内招聘若干名油气专业优秀应届毕业生,与原单位的 3 位同志组建形成了页岩气项目组,并在国家项目《广西柳州地区 1:5万页岩气基础地质调查》小试牛刀。2016年项目组承担的中国地质调查局“广西柳州地区1:5万页岩气地质调查”项目取得了重要进展,东塘1井发现页岩气并成功点火。

为了进一步推进广西非常规新能源页岩气资源的勘查开发,2016年广西地矿局组织编制了《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项目建议书》,并推动形成由自然资源部中国地质调查局油气中心、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地矿局三家联合开展的广西页岩气调查的工作机制,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快马加鞭,同意批复《广西页岩气资源调查评价方案(2018~2021年)》。

由此,广西地矿局进一步加大页岩气勘查力度,加快对页岩气重点远景区、有利目标区、页岩气靶区调查评价,重点推进柳城北、鹿寨、环江至金城江侧岭等下石炭统鹿寨组为主力目的层的页岩气勘查区块勘查工作。

截至2021年底,广西共争取中央财政资金及统筹自治区财政资金1.86亿元,在区内实施了28个页岩气资源评价项目。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优选出柳城北和鹿寨2个页岩气探矿权出让区块上报自然资源部。

2022年3月,经自然资源部同意,委托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协调组织广西公共资源交易中心进行网上挂牌出让,经过累计60轮的激烈角逐,最终以总成交金额873万元挂牌出让,这也是广西首次成功出让页岩气矿业权。

这标志着广西页岩气商业化勘探开发取得了新的突破,填补了广西页岩气勘查和开发的空白,对改善广西能源现状、保障地方能源安全、发展绿色经济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红色引领,绘就地质工作担当有为胜景图

地质部门为国找矿而生,为民兴业而强,是一支人民的队伍、英雄的队伍。新时期,广西地矿局传承红色基因、胸怀国之大者,在地质灾害调查和防治领域担当作为,描绘一幅担当有为胜景图。

广西属于典型的喀斯特地貌,地质环境脆弱,地质灾害点多、面广、多发、频发,防治任务重。作为地质灾害详细调查的主力军,从2018年开始,广西地矿局从地质灾害调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与地质灾害应急治理等全方位支撑广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

地质队员正在进行地灾调查(杨晓 摄)


一是组织主力队伍进村入户,地质灾害调查高效科学。

2018年-2020年,广西地矿局下属11家地勘单位,先后承担广西1:5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项目36个,涉及广西40个县(市、区),调查面积共计94570km2,通过调查工作,进一步查明了40个县(市、区)地质灾害(隐患)点的类型、数量、发育规模、分布特征、稳定状态、威胁对象及危害程度,统计了易发村屯的分布、数量和威胁人数等,并科学地划分出地质灾害高、中、低易发区,为当地自然资源部门提供地质灾害防治依据。

2020年下半年至2021年,广西地矿局持续加大服务力度。局属21家地勘单位,承担72个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普查)项目,涉及广西93个县(市区),调查覆盖面积共计19.71万km2,占广西全域国土面积的82.97 %。详细核查了广西18903处地质灾害隐患点,并对59600个斜坡单元进行了风险调查评价。

研究成果为93个县(市区)划分出1124个地质灾害极高风险区、2222个高风险区、2668个中风险区及5个低风险区,并针对各级地质灾害风险区提出相应的综合防治对策建议和风险管控措施。现成果报告正陆续提交到各县、市、区自然资源部门中,为汛期地质灾害防控提供精确目标,为县、市高质量编制国土空间规划提供有力支撑,直接受益户数超30万户,受益人口超过146.26万人。

二是推动“人防”到“技防”转变,地质灾害监测全面精准。

广西地矿局属19家地勘单位是广西地质灾害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的技术支撑单位,通过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普查)项目,地质队员采用现场培训、宣传教育等方式,健全、更新、完善了调查区的地质灾害群测群防体系,并筛选出专业监测设备安装点。

广西地矿局属单位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主动融入地质灾害监测预警主战场,应用物联网+、北斗+、互联网+、地质+,构建物联网自动监测预警平台,为广西340所学校地质灾害隐患自动监测站提供技术及设备支撑。2019年4月18日,成功预警了昭平县九龙中心小学教学楼滑坡灾害,及时疏散了350多名师生,为保障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贡献。

而这只是广西地矿局在开展地质灾害防治过程中,积极推动从“人防”到“技防”转变的“小试牛刀”。由桂林电子科技大学牵头,广西地矿局局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遥感中心参与的“高精度北斗时空服务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颁发的2019年度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该项目属于卫星导航定位技术领域的高精度时空服务应用方向,成果应用于滑坡、尾矿库、桥梁、船闸、铁路、糖业及地面沉降监测等多个行业领域。

传统的形变监测技术存在监测周期长、精度差、成本高、见效慢等问题,而卫星导航形变监测系统价格昂贵,且高精度差分数据广播受限于现有无线通信网络信号质量。

该项目创造性地开发了基于遗传粒子滤波的多径抑制码环和精密同频信号伴生技术、共生数据调频广播等,形成了境内外一体化位置网络服务体系,实现了分米级到毫米级的多行业定位服务和灾害预警,促进了卫星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和可持续发展。

目前该项目技术已在广西、云南、贵州、四川、陕西、安徽、新疆等10多个省份以及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东盟国家推广应用, 取得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三是发挥地质灾害治理资质优势,地质灾害治理安全稳固。

广西地矿局不仅是地质灾害调查的主力军,还是广西地质灾害评估与应急治理的主力军,局属多家单位基于地质灾害详细调查及地质灾害风险调查评价项目工作成果,积极发挥具有工程勘察综合类甲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甲级、地质灾害防治工程勘查、设计、施工甲级的技术优势,积极承担地质灾害防治类项目。

仅2021年,局属单位共计治理、评估地质灾害项目209项,总经费1.48亿元。2022年上半年,局属单位治理、评估地质灾害项目79项,总金额4826万元。有效查明并通过工程手段消除了部分地质灾害隐患,为项目建设提供地质灾害防治依据,为群众生命财产消灾解难、保驾护航。

绿色挥毫,绘就八桂壮乡乡村振兴大画卷

广西具有优越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气候温暖热量丰富,具有优越的生态环境优势,但也存在着岩溶石山面积大、石山地区石多土少、土壤资源少等先天不足,以及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少的基本区情,亟需摸清广西自然资源基础家底,为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推动乡村振兴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行走在农业地质采样征途中(苏世峰 摄)


立足“硒望”的田野,赋能广西现代特色农业。

为落实中央、自治区党委、人民政府关于“三农”工作、富硒产业以及生态文明建设相关指示精神,广西于2013年在全区范围内开展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工作。2013—2016年期间,广西地矿局在全区3个国家级基本农田保护示范区和18个旱涝保收高标准基本农田建设示范县(区)共21个县(市、区)开展1:5万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总经费1.2亿元。

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将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资料充分运用于我区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中;广西农业农村厅利用成果资料加大我区富硒产业开发力度;广西生态环境厅利用成果资料支撑服务广西土壤污染状况详查工作。

十三五”期间,由自治区财政统筹3亿元继续开展此项工作。2020年,广西地矿局向广西农业农村厅移交巴马县等23个县富硒资源调查成果资料,用于加大广西富硒产业、现代特色产业开发及农作物种植结构调整;陆续向广西国土资源规划院移交各年度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主要成果资料,用于广西国土空间规划与土地利用规划。

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项目自2013年启动,历时八年,全面完成了广西99个县(市、区)调查工作,调查面积10.42万平方公里,采集各类样品73.35万件,获得1886.44万项数据。全区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综合等级以中等、良好为主,其中中等等级面积占调查总面积的57.1%。调查发现富硒(>0.40mg/kg)土地面积达81096平方公里,优良富硒土地面积25287.54平方公里,是迄今国内发现的最大富硒土地分布区之一。广西农作物富硒率油料作物>豆类>粮食>蔬菜>水果等,其中水稻、玉米、花生、茶叶富硒率分别高达77.80%、90.40%、99.52%和66.70%,潜在经济社会效益巨大。

通过调查,基本查明了广西主要农用地的土壤肥力、土壤环境、土壤综合质量情况,其丰硕成果将服务于广西土地质量与生态管护、土地资源合理与永续利用、富硒农业与现代农业发展,为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经济区划、发展现代特色农业、土壤污染防治、生态环境保护、地方病防治以及乡村振兴等提供科学依据。

2020年,中国地质学会在全国范围内开展首批国家级天然富硒土地标识与划定申报工作。2021年8月16日,在公布的30个天然富硒土地名单中,由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调查院联合玉林市福绵区人民政府共同申报广西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天然富硒地块为广西唯一获批地块。

此次申报是广西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评价成果转化应用的一次成功实践,有利于精准高效服务地方富硒产业发展,是深化、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进一步使我区农业发展走向科技化、现代化的典范。

立足摸清自然资源基础家底,出动精锐力量绘出“三调”底图。

全国土地调查每10年进行一次,2018年9月,国务院统一部署开展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三调”是一项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保证调查数据真实准确,是摸清广西自然资源基础家底、保障各级政府科学决策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要举措。

第三次国土调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调查,目的是全面查清当前土地利用状况,掌握真实准确的基础数据。调查形成的调查数据,是目前最准确、最可靠、最全面的基础数据。调查形成的成果,将为自治区制定宏观政策和规划提供准确的依据,对落实最严格的耕地保护制度和最严格的节约集约用地制度、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维护农民合法权益,都将起到十分重要的基础作用。

广西“三调”历时3年,共投入调查人员3000多人,经费6.8亿元,全面查清了全区的土地利用现状,形成了覆盖全区的1590.7万个图斑,每个图斑包括地类、位置、范围、面积及土地利用状况信息,建立了自治区、设区市、县三级国土调查数据库。

“三调”工作自2017年底布局以来,广西地矿局的局属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国土测绘院集中全院精锐力量,调动了所有技术部门协同作业,组织超过300名职工参与了该项工作,众志成城抓质量、赶进度,扎实完成了“三调”调查、建库、核查、整改等一系列任务。

作为广西地矿局唯一一家承担“三调”工作的单位,曾获得全国第二次国土调查先进单位称号,该院充分认识到“三调”工作的重要性,主动出击,在八桂大地这场“三调”战役中承担了广西21个县的调查工作,占广西国土面积的四分之一。“三调”工作时间紧、任务重,而且历经主管部门的机构改革,技术要求几经更改,不但大幅增加了工作量,质量要求也更严格。

有效的技术创新可以优化生产流程,改进生产工艺,提高生产效率。在“三调”生产过程中,该院的技术员根据最新的数据建库规范及“三调”数据生产上的一线技术员提出思路和要求,完成了多款工具及软件的创新研发,如“三调”数据过程质量检查软件、“互联网+”举证成果管理软件、地类流量分析及报告自动生成工具、ArcGIS数据整理建库工具集等,对“三调”的各个工作环节进行了技术革新,优化了生产流程,促进了数据建库及其他各个步骤的生产效率,保证了数据成果在时间节点的提交。同时,减少了人工操作带来的失误,大幅度提高了成果质量的可靠性。

立足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助力广西生态建设和乡村振兴。

土地综合整治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为严守耕地数量、质量、生态“三条红线”,广西地矿局局属单位广西地矿建设集团有限公司近年来积极深耕土地综合整治领域,为保障粮食安全做出不小的贡献。

该集团公司最早接触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可追溯至2004年,当年承接的第一个土地综合整治项目即武鸣县双桥镇土地整理示范项目,该项目合同造价946万元,在当时已经属于重大项目,并存在工期短、任务重、困难多的问题,且当时整个广西区内的土地整理项目刚刚起步,没有相应的规范和标准指导施工,无实际施工案例借鉴,该集团公司第一次承接此类业务,许多潜在的困难和矛盾远远超出预想的范围。

在广西地矿局党组的支持下,该集团公司和项目部高度重视,克服征地、补偿和项目完工后村民不愿收回原有土地等重重困难,根据土地整理的特殊性从实际出发,因事施策、严格管理、规范施工。该项目于2004年12月开工,2005年11月通过技术成果验收,实际产值达1178万元,得到了当地政府和村民的一致好评和肯定。该集团公司也借此项目打响了企业品牌,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为后续在该领域的项目承接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自武鸣县双桥镇土地整理示范项目后,党的十八大以来该集团公司先后在广西南宁市、来宾市、防城港市等地市承接了土地提质改造(旱改水)或土地综合整治项目,总承接面积约4.8万亩,合同造价约10.86亿元,目前已完成约3.5万亩的施工任务。项目全部完成后,将新增水田约1855公顷,新增耕地面积约78公顷,新增旱地约48公顷,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蓝色勾勒,擘画地质工作转型升级新蓝图

科技是国家强盛之基,创新是民族进步之魂,科技创新是第一生产力,是积极推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一个关键变量,要于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必须向科技创新要答案。地质学作为六大基础学科之一,在科技创新方面理应走在前、干在先、落在实。

为积极推进地质科技创新工作,2017年广西地矿局首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部署“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任务,确立了“十三五”地质科技创新工作总体要求:坚持以国家和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重大需求为导向,以重大问题和关键技术为主攻方向,将科技创新作为引领广西地质事业改革发展的第一动力,用科技创新改造、支撑和引领地质勘查和地质技术服务,把地质勘查和地质技术服务的过程变成地质科技创新的过程,全面提升依靠科技创新解决重大资源环境问题的能力。

科技人员现场分析高精度北斗时空服务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存在的问题(黄强/摄)


在“十三五”地质科技创新工作总体要求的指导下,广西地矿局从三大方面驰而不息推进全局地质科技创新工作:

——加快推进地质技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跟进“三深一土”战略实施,推进地质技术创新发展;坚持需求导向,推进地质技术转型升级;牢固绿色发展理念,推进绿色勘查技术创新。

——扎实推进八大科技创新计划。一是重大基础地质问题研究;二是找矿突破技术方法研究;三是服务“三农”技术研究;四是水工环地质问题研究;五是海洋地质调查研究;六是地质科技信息化建设;七是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八是新技术装备应用技术研究。

——强化地质科技工作保障。依托平台,创新产学研合作机制;积极筹措,加大科技创新资金投入;完善制度,促进科研创新成果转化;加强人才培养,造就一支与主业相适应的地质科技人才队伍。

精研深钻,必有所成。“十三五”期间,广西地矿局在成矿理论、成矿规律与预测、地质技术应用示范研究和地质科技信息化建设、创新平台建设等方面成果丰硕,全局荣获自治区科学技术进步奖4项、中国有色金属地质找矿成果奖18项、全国十大地质找矿成果2项、全国优秀测绘工程奖铜奖2项,获得发明(实用)专利9项、软件著作权22项。

其中,桂西铝土矿地质与勘查项目荣获2016年度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为自治区“14+10”产业发展战略提供了可靠的能源资源保障。“高精度北斗时空服务网络关键技术及应用”项目获得2019年度广西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为全区乃至全国、海外的地质监测提供地质技术解决方案。

启航“十四五”,奋进新征程。2021年广西地矿局积极谋划“十四五”规划,从产业发展、地质勘查、铀矿地质勘查、境外地质勘查、人才发展和信息化建设6个方面,绘出下一个五年乃至更长时期的高质量发展新蓝图。(作者单位: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宣传信息中心)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