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地矿人文 > 深读

深山瑶寨与地质队的“纸短情长”

2023-09-20 16:50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作者:杜小品 李克冰 盘紫薇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清风徐徐,流水潺潺,午后的深山瑶寨格外宁静。

灼灼烈日倾洒在高大雄浑的连绵山体上,偶有青鸟穿入云空,清脆的啼叫声回荡在莽莽山林间,像远在山的那一边,又像近在眼前,响在耳边。

矗立在眼前环抱着贺州市平桂区鹅塘镇槽碓村的四面大山,覆盖着一层层杉木林,从山脚一直延伸到山顶,仿佛披上了一件绿色的天鹅绒。杉树与山体的结合让大自然的绿色给人更加立体直观的感觉,青山绿得更加纯粹。

这里的山,因为绿树的掩映更显出它的苍劲和古老;这里的树因为有山的依托,愈发显得苍翠可人。青山不语,绿树无言,流水无声,却都在默默讲述着这座深山瑶寨里的人和事。

深山瑶寨来了一群“陌生人”

槽碓村坐落于大桂山山脉腹地,距离贺州市区大约21公里,四周高山密林环绕,是贺州市6个“土瑶”聚居的小山村之一。

步入村庄,眼前的槽碓村依山而建,傍水而居。“土瑶”民居褐瓦白墙,沿着穿村而过的小河修建,一栋栋木屋民宿掩藏在密林中,停车场、游客中心等设施一应俱全……

“2015年我第一次来到这里的时候,所有能想象到的贫困,都能在槽碓村找出来,而想象不到的困难,也能在槽碓村找到。”随行的槽碓村帮扶联系人、广西壮族自治区二〇四地质队(简称二〇四队)职工李克冰感慨道。

“简直无法想象!只过去了几年,现在这里青山绿水,云雾缭绕,一条条水泥路通到了村民家门口,一盏盏太阳能路灯屹立在道旁,一处处民宿镶嵌在连绵的青山里……从昔日贫困落后的“木棚村”蝶变为生态保护好、现代公共服务完备的民俗生态康养旅游名村,全国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乡村治理和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一步跨千年’的巨变就发生在这座小山村,我很荣幸我成为‘山村巨变’的见证人!”李克冰难掩兴奋之情,娓娓而谈。

从2015年起,二〇四队就开始选派工作队员进驻槽碓村开展脱贫攻坚工作。2016年,该队与槽碓村结对子,成为槽碓村的后盾帮扶单位,自此以后共派出4名党员干部驻村帮扶,28名中层以上干部与槽碓村25户贫困户结对帮扶。

八年来,二〇四队这些常年与大山和矿藏打交道的地质队员又回到了大山,只不过这次与他们打交道的不仅有大山,还有大山里的人、大山里的生计。而摆在他们面前的任务也更加艰巨、挑战更加严峻:贺州市平桂区是全国唯一的瑶族支系——土瑶的聚居区,也是贺州市贫困程度最深、脱贫攻坚难度最大的贫困区域之一。

“槽碓村因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薄弱、群众对政策认知不足,村里一直以来深陷贫困的‘泥潭’,这里是贺州市贫困程度最深的地区之一,是典型的“贫中之贫”,也是广西脱贫攻坚中的‘硬骨头’。2015年底,村里尚有贫困人口165户916人,贫困发生率高达59.1%,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槽碓村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转桂介绍道。

茅草屋、荒山坡、行路难、饮水难、看病难、读书难是槽碓村的真实写照,脱贫对当时的槽碓村来说难如登天。一群素未谋面、素昧平生的陌生人能帮助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吗?槽碓村村民面露疑虑。

满天星斗,指引脱贫之路。再进大山,使命更加光荣。面对村民的疑虑,二〇四队的党员干部深知,行动是消除焦虑的最佳“良药”。

此后,他们爬上槽碓村最高的山,走过最险的路,去到最偏远的村小组,跋山涉水、走村入户,探村情、察民意,把地质人的足迹刻印在槽碓村的山山水水。

他们倾力奉献、苦干实干,同贫困群众想在一起、干在一起,与帮扶户算扶贫账、谋脱贫计,用心用情解决他们的操心事、揪心事、烦心事。

他们把“家”安在了槽碓村、把心交给了贫困户、把日子融进了大山里。


“陌生人”成了“家里人”

“这里的地貌,可以用‘羊肠九曲’‘直上云霄’来形容。”槽碓村驻村工作队员、二〇四队职工杨建平说。槽碓村整体地形以山地为主,不仅蜿蜒曲折,坡度也十分大,各村寨之间相隔很远。2015年,二〇四队的帮扶工作人员第一次到槽碓村时,进村的“主干道”竟是一条破烂坑洼、弯度坡度都很大的泥土路。

“坡上有时候人多了过路都很拥挤,更不要说会车了,经常要退到百米开外才顺得开。一到下雨天,道路十分泥泞,只有越野车才能勉强通过。有时候车子实在过不了,我们只能脱鞋打赤脚‘趟’过去。”二〇四队党委办公室主任罗正华回想起当初的情形说道。

槽碓村下辖9个村民小组,其中最远的村民小组距离距村委近15千米,沿途崇山巍峨盘旋,进组入户的道路“山路十八弯”,陡峭弯曲狭窄,“车子不是在上坡下坡,就是在上坡下坡的路上。”

道路交通条件的恶劣给二〇四队的帮扶工作人员第一个“下马威”。而槽碓村贫困户的居住条件则让大家都惊掉了下巴。“我们都无法想象,已经是21世纪的今天了,居然还有人居住在用木板、木皮搭建成的‘房子’里面。这种房子不仅低矮、光线十分昏暗,卫生条件也十分堪忧。”李克冰回忆起初次来到槽碓村的感受,依然十分震惊。

自然条件的恶劣和基础设施的短缺,二〇四队的帮扶工作人员咬咬牙就能挺过去了。跟贫困户打交道,却让他们犯了难。“都是我们问一句,帮扶的贫困户回答一句,沟通交流起来十分困难。”也许是久居闭塞的大山深处,槽碓村的瑶族同胞一开始并不愿意与初来乍到的这群“陌生人”有过多深入的接触和交流。

“一次不行,我们就去第二次、第三次……每次都给他们带点生活用品,有小孩的就带点小零食小玩具。时间长了,是块石头也有被焐热的一天呀!”帮扶联系人、二〇四队职工叶秋芹说。随着接触的频繁和深入,槽碓村的贫困户对二〇四队的帮扶工作人员不再排斥。“慢慢地,他们有什么困难和问题,有什么想法和计划,也会主动找我们交流。”

“白天,我跟着驻村队员一起入户宣讲精准扶贫政策,摸清底数,收集群众意见建议;晚上回到村委连夜梳理汇总,与工作组一起商讨解决问题办法。”2018年,二〇四队地勘分队技术员谭志勤被派往槽碓村驻村工作队开展脱贫攻坚工作。

两年多的时间,谭志勤不记得跑了多少次村里大大小小的道路,从刚开始的入户走访,家庭信息采集,了解家庭致贫原因及生活中面临的重大困难,然后摸排贫困户“两不愁三保障”,饮水安全,有电用,有路通村屯等各项指标达标情况,再到村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经济发展、村党组织建设等等,他把真心和汗水倾洒在槽碓村这片热土上,也换来了槽碓村村民对他的淳朴亲情。

“我好像已经跟槽碓村融为一体,就像这里土生土长的人一样。无论大事小情,家长里短,村民都乐意拿出来与我分享:盘成旺家危房改造,正赶上修村屯路,邀请我去帮忙协调解决拖运建房材料问题。盘志林家八头肉猪出栏,母猪又生了二十多个小猪仔,第一个打电话邀请我去参加年猪宴。陈亚未家在山上挖的新鲜竹笋,拉着我要去他家品尝……时间久了,村民把我看成这个村的一员,我也像村民一样深深地融入了槽碓村这片土地。”谭志勤深情回想起驻村的经历。

八年帮扶时间,地质队员与槽碓村村民之间已经结下了深厚的友情、亲情。地质队和这个深山瑶寨之间发生了很多暖心的故事:有的地质队员认了帮扶户的女儿为干女儿,逢年过节接到家里一起庆祝;有的帮扶户直接把房门备用钥匙交给地质队员,并叮嘱常回家看看;有的地质队员已经成为帮扶户家庭的“兄弟姐妹”,平常有了好的食材、好的日用品,都会留给对方一份,大家一起分享……

他们之间的故事说不完,而且还在不断发生。

“家里人”又成了别人的“家里人”

2015年以来,二〇四队帮扶干部不屈不挠、砥砺前行,一心一意真扶贫,扶真贫,风里来雨里去,奋战在一线,工作在基层,生活在群众中。他们把责任当作命令,行动当作口号,时刻保持攻坚克难,勇往直前的奋进姿态。2019年底,在各级政府部门和脱贫攻坚工作队努力下,槽碓村带领“土瑶”群众攻克贫困堡垒,实现了整村脱贫摘帽。

“当我把‘脱贫光荣证’送到帮扶户赵金春手里,返程时他陪我走了很长一段路,直到最后不得不分别。我独自走了很久,一回头还能看到他在原地跟我招手,仿佛有说不完的感激的话。这个画面一直记忆在我的脑海里。”帮扶赵金春六年多来,罗正华与赵金春已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兄弟。

2020年底,槽碓村贫困发生率降为0,该村也因此成为广西乡村振兴示范点和民族团结进步发展的一张靓丽名片。2021年2月,槽碓村被党中央、国务院授予“全国脱贫攻坚先进集体”;2023年1月,槽碓村被国家民委命名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示范村”。作为二〇四队的定点帮扶村,槽碓村成功脱贫摘帽离不开所有后盾单位出资出力的鼎力支持。

深山瑶寨,山河依旧,只是换了人间。如今,二〇四队的帮扶干部用汗水浸染的地方,已经摆脱贫困,迎来别样的新风景。一张张灿烂笑脸、一幅幅动人画面、一个个暖心故事,像一个个跳跃的音符,汇聚成一首首飘荡在瑶寨里和谐的动人交响乐章。

二〇四队的帮扶干部依然经常到槽碓村开展帮扶工作,助力乡村振兴。时常关注帮扶家庭的情况,时刻了解他们思想和生活动态,关心他们所想,解决他们所需,不断激励他们发展产业,增加收入;鼓励他们参加技能培训,激发致富的内生动力。

2021年4月,二〇四队选派罗正华到贺州市平桂区沙田镇道西村担任驻村党组织第一书记,把在槽碓村开展帮扶工作积累的丰富经验和优良传统带到新的“战场”。2023年4月,二〇四队党委委员、纪委书记王永涛担任贺州市平桂区委常委、副区长(挂职),广西驻村工作队贺州市平桂区工作队队长。二〇四队的广大干部职工继续奋斗在槽碓村,奋斗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以及乡村振兴的广阔舞台上,坚守为民初心,积极为民排忧解难。

    二〇四队党委书记黄照阳表示,我队将积极发挥定点帮扶后盾单位的作用,鼓励广大党员干部发挥聪明才智,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在助力乡村振兴方面继续作出地质人应有的贡献。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