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项目组织申报、科技成果登记和知识产权管理等方面取得新突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桂西锰矿和铝土矿成矿区找矿预测与勘查示范’专题取得初步成效,合作申报的‘酸雨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及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机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近日,在2024年广西地矿局年工作会议获悉,2023年该局在推动地勘经济波动前进、持续修复的同时,更加注重防风险、调结构、增动能、提质量,通过制度搭台人才唱戏、激励驱动成果转化等措施,以地质科技创新为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
制度搭台人才唱戏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人才是第一资源、创新是第一动力,科技创新并非一日之功,从“桂西铝土矿地质与勘查”项目获得2017年度的广西科学技术特别贡献奖,到2017年首次召开科技工作会议部署“十三五”科技创新工作,广西地矿局的科技创新之树从培育到开花,历时六载再次结出丰硕果实。
科技创新成果不仅实现量的提升,仅2023年,就获批广西重点研发计划 6 项,组织科技项目成果登记 81 项,获得专利 17 项,获得各类科技奖共 60项,更实现了质的突破:“桂西锰矿和铝土矿成矿区找矿预测与勘查示范”首次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地勘经济的科技含量成分更多,地质工作的科技赋能作用更为强劲。
人才荟萃,硕果累累。为进一步推进和夯实人才小高地建设,2022年该局顺势出台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人才小高地管理暂行办法》和《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人才小高地实施细则》,为人才唱戏搭台。
据悉,该局人才小高地建设包括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地球物理、地球化学、遥感地质、海洋地质、地质测绘、国土空间规划、分析测试、地质灾害调查防治、地学信息以及其他专业领域的人才小高地。目前重点建设广西地球物理深部探测技术与试验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矿山水文地质勘查评价关键技术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海洋地质勘查人才小高地、广西地球化学与环境恢复治理研究人才小高地、广西矿产资源深部勘查钻探技术人才小高地。
广西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善茂表示,以制度保障人才小高地建设,培养一批本专业领域领军人才、学科带头人、高层次人才以及正高级工程师等高级人才,切实把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势能转化为转型发展的动能,在以自身的内涵式发展为国家和社会提供更优质的地质解决方案的同时,也期望能以地质科技创新赋能新质生产力,驱动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激励驱动成果转化
科技成果的转化问题一直是困扰我国科技与经济结合的一个难题,主要原因之一是科技创新人才的激励机制不够完善。为此,该局于2023年颁发了《自治区地矿局促进科技成果转化管理暂行办法》,明确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的奖励激励。
据悉,职务科技成果转化收入包括对外转让职务科技成果获得的转让费,许可他人使用职务科技成果获得的许可费,将职务科技成果自行投资实施或与他人合作实施而额外产生的增值收益等。
为推动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该办法最大限度在收益奖励的方式和数额上给予倾斜,一是将职务科技成果转让、许可给他人实施的,从该项科技成果转让净收益或者许可净收益中提取70%~80%的比例;或将职务科技成果自行投资实施或者与他人合作实施的,在实施转化成功投产后5年内,每年可从因利用该项科技成而额外产生的增值收益中提取不高于80%的比例。此外,明确了主要贡献人员获得收益奖励的总份额不低于奖励总额的70%。
在该办法的引领下,局属有关单位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广西地质调查院以“李杰创新工作室”为孵化平台,进一步深化农业地质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广西天然富硒产业发展,李杰负责的广西1/25万多目标区域地球化学调查项目,查明了广西7.5万平方公里土壤环境背景等重要的国情数据,首次发现广西富硒土壤面积2万多平方公里,是当时在广西发现全国连片面积最大的富硒土壤,为广西打造“中国富硒农业之都”提供强有力数据支撑。他主持完成玉林市福绵区樟木镇天然富硒地块申报材料编制,联合玉林市福绵区人民政府共同申报并获中国地质学会首批认定,是广西唯一获全国首批天然富硒认定地块。
此外,在该办法的带动下,局属相关单位纷纷跟进,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如广西二七二地质队创新修订《岗位绩效考核办法》《薪酬管理制度》《奖励与惩处制度》等制度,创新健全科技成果转化、科研经费管理、科技人才评价奖励等管理机制,提升创新动力和效率,让地质科技创新带来实实在在的项目转化成效。
该队不断推动“富水圆砾层盾构管片壁后注浆地质雷达探测方案”发明专利的转化应用,目前已成功运用到南宁地铁二、三、四、五号线和广佛地铁2号线等工程中,成功探测2000余处危险源,累计节约生产成本2亿元,为加快南宁综合交通枢纽集约化建设贡献了地质科技的力量,也为国内相关行业起到参照、借鉴作用,依托该专利搭建的实验平台形成了辐射全国的探测技术培训基地,为100余家单位进行了专业技能培训,产生了重大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科技赋能新质生产力
依靠地质科技赋能,广西地矿局在以创新驱动自身高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同时,更加凸显新质生产力蓄势赋能的作用,在服务国家战略和地方产业发展中贡献地质科技的智慧和力量。
一是以多项“国字号”项目或试点驱动自身转型升级。除了“桂西锰矿和铝土矿成矿区找矿预测与勘查示范”入选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外,该局多项科研项目或单位入选“国字号”序列,如合作申报的“酸雨条件下碳酸盐岩溶蚀过程及对岩溶碳汇效应的影响机制”获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广西地球物理勘察院参与建设的中国地球物理学会南方岩溶区地球物理探测技术重点实验室获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科技推广试点单位称号。这些“国字号”科研项目或试点单位极大地提升了该局地质科技创新的层次,助力其聚焦区域性重大地质科技问题开展研究并产生深远影响。
二是参与多项行业标准制定填补行业空白。“一流的企业定标准”,行业标准是单位(企业)深耕行业技术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提升,对于促进行业规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也是创新智慧的结晶,该局属有关单位在创新开展地质科技应用的同时,发力总结提升编制行业规范标准引领行业发展,如广西地质调查院强化地质科技创新,仅2023年就成功立项团体标准4项,参与编制地方标准和团体标准10项;广西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主持编制的《一般固体废物填埋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勘察规范》填补了我国南方岩溶区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问题勘察技术标准的空白;广西海洋地质调查院编制并发布广西地方标准《海洋牧场岩土工程勘察规程》,为向海经济重大工程建设提供地质技术支撑。
三是地质科技创新推动地方高质量发展的作用愈发显著。铝土矿是我国紧缺的支柱性大宗矿产,桂西地区是我国最主要的铝土矿矿集区之一,其沉积型铝土矿勘查研究程度低、找矿潜力大。为了创新铝土矿成矿理论和勘查技术、培养铝土矿创新人才,支撑新一轮找矿突破,形成勘查示范基地,协同推进重点成矿区带铝土矿勘查,实现找矿重大突破,该局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战略性矿产资源重点专项“锰矿和铝土矿形成过程及找矿模型”项目,协同建设桂西铝土矿产学研基地,致力解决广西发展千亿元铝产业的铝资源接替问题。
2023年12月,习近平总书记来到来宾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黄安优质“双高”糖料蔗基地,对国家规划布局上具有代表性的产品,推进广西糖业高质量发展、守好全国人民的“糖罐子”寄予厚望。广西地质调查院积极服务自治区甘蔗产业发展,依托广西农科院甘蔗研究所授予的“广西甘蔗产业数字化科技服务工作站”,建立适应甘蔗农业生产系统作物生产力的数学模型、评价方法、变化态势预测与预警体系,为甘蔗生产管理和政府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进一步促进广西甘蔗产业高质量发展。
唐善茂表示,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科技创新主导的生产力,下一步我们要进一步加强地质技术创新,更加注重找矿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完善体制机制,着力培养地质矿产、物化探、钻探等技术骨干、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进一步加强广西遥感地质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院士工作站、广西关键矿产资源深部勘查人才小高地、中—柬岩溶关键带科学与技术联合研究中心等科创平台建设;全力发挥地质科技创新的核心作用,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赋能推进高质量内涵式发展。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