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壮族自治区第七地质队(简称“七队”)聚焦“突出思想引领”“突出实干实绩”,深化地质找矿认识,发挥行业专业优势,加大科技创新力度,坚持重实效、强实干、抓落实,在矿产资源保障、生态文明支撑、专业综合服务等方面主动作为,践行为国找矿初心,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实效,再立新功。
山高林密 找矿人为峰
抚今思昔,回顾七队过往的发展,在广西的九万大山深处,找矿队员以山高人为峰的精彩历史画卷呈现眼前。
新中国成立后,国内建设对矿产资源需求日益凸显时,七队的前身——440地质队应运而生,在柳州市融水县开展寻找国家当时急需的铀矿相关地质勘探工作。随后,顺应国家对矿产资源需求的变化,1965年12月,为加强铀、钨、锡矿的普查,自治区地矿局将在金秀瑶族自治县工作的444地质队并入440地质队。1966年2月,440地质队正式更名为七队,于1973年将队部迁到柳州市柳江县拉堡镇。之后五队和九队先后并入七队,最终形成当时广西规模最大的地质队。
在漫长的58年间,七队一代代地质工作者扎根在广西和贵州的大山深处,发扬“以献身地质事业为荣、以艰苦奋斗为荣、以找矿立功为荣”的“三光荣”精神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品质,探寻和发现了一个又一个矿产资源地。由于成果突出,七队先后被地质矿产部授予“工业学大庆先进单位”“大庆式企业先进单位”“资源勘查先进单位”,被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授予“自治区地质勘查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这支队伍的地质工作者们深耕在广西的大山中,留下一串串闪光的足迹,创下了许多傲人的找矿成果。
1985年,完成广西融水县九毛--六秀锡铜矿区勘查,提交一个大型矿床,荣获地矿部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
1985年,提交广西河池县五圩多金属矿区箭猪坡矿床勘查报告,为大型矿床,荣获地矿部地质找矿成果二等奖。
1987年,完成广西罗城县五地多金属矿区一洞锡矿床勘查任务,提交一个大型矿床,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二等奖。
1989年,完成广西环江县北山铅锌黄铁矿区勘查任务,提交一个大型矿床,荣获地矿部找矿成果二等奖。
2013年,提交《广西大瑶山北侧金铜铅锌多金属评价报告》,荣获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成果二等奖,同时还获得三等奖4个、四等奖4个以及多个优秀奖。
另外,在科研成果上也齐头并进。
1987年,完成《广西环江县北山层控铅锌黄铁矿床控矿条件、成矿机理及找矿方向研究》。
1989年,总结提炼出广西罗城县宝坛锡矿地质特征及成矿机理。
1991年,提交了《广西南丹县芒场锡--多金属矿田隐伏矿预测研究》
1992年,提交了《广西河池南丹地区泥盆系中锡石多金属矿控矿条件及远景预测研究》等研究成果,为七队科研领域工作奠定扎实基础。
谈及七队曾经找矿的累累硕果,每一名干部职工脸上都洋溢着地矿人的自豪。
七队虽经易名换地,但该队一代又一代的地质工作者依旧砥砺前行,在广西、贵州两省51个县区中,七队共发现矿种44种,矿产地344处,探明工业储量的矿种27种,其中大型矿床24处,中型矿床27处,包括黑色金属矿产、有色金属矿产、贵金属矿产、稀有元素矿产、冶金辅助原料矿产、燃料矿产、化工原料非金属矿产、建筑材料及其他非金属矿产等。按照当时国家标准价格计算,探明矿产储量的潜在经济价值近300亿元,为服务广西经济建设作出了重要贡献,为国家和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资源支撑。
在这一串亮丽的数字背后,不仅是该队一代代地质工作者披星戴月、风餐露宿的艰辛付出,更凝聚着孜孜不倦的努力和激昂的地质情结。其中,奇迹的创造,靠的“一张蓝图绘到底”的精神——在经历了地矿系统改革,七队度过了十年的找矿空窗期,随着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出台后,一声来自单位的召唤,质朴的地质队员立刻选择了服从组织安排,从天南地北闻召而回。
七队重回地质主业,并在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中取得成果突破,这支有着光辉历史的找矿队伍,再次踏上了崭新的征程。
2015年,广西北山矿区采矿标高以下深部找矿项目提交了又一个中型铅锌矿床。
2023年,广西南丹县芒场镇拉木告矿区Ⅱ号方解石矿详查项目,为续作项目,探获方解石矿资源量469.1万吨,为中型矿床。
2023年,柳州市柳江区里高镇古盘山饰面用灰岩矿补充详查项目,为地方财政项目,详查增加资源量444.9万方,与2022年的勘查累计,整个古盘山项目累计查明饰面用灰岩矿6098.7万方,为大型矿床。
……
理论明晰 深浅矿产一手抓
百舸争流,奋楫者先;千帆竞发,勇进者胜。现如今,“十四五”的规划深入实施,即使因为政策调整,中间有十年的找矿空窗期,七队依然以老骥伏枥之势,迅速融入国家战略大局,千方百计为国找矿,并致力于理论、方法、技术创新,立志再铸七队找矿丰碑。
谈起铅锌矿,广西业内人士常说的是“只见星星、不见月亮”。“新中国成立以来,地勘队伍在广西发现了许多铅锌矿床,都是点点‘星星’,怎么都不见大矿床,缺一个‘月亮’!”此前,广西业内人士每每提及此,都深感遗憾。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七队在河池地区提交了一个大型铅锌矿矿床,经过几十年的开采,矿山资源日渐枯竭。如何为矿山开发寻找接替资源,再续辉煌,寻找另一个“月亮”,再次擦亮七队的找矿名牌呢?
七队深知,重回找矿主业,只有新的找矿理论、研究和成果,才能解决当下的找矿难题。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向来不服输的七队,在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极争取项目资金支持找矿技术所需,狠抓技术落实,将此前开展的河池市北山老矿区重新研究,将1:5矿调发现的一大批铅锌矿化点进行再梳理、再分析,逐渐厘清找矿思路,划定找矿范围,采用多种先进的找矿方法,找矿靶区逐渐出现雏形。
为了准确命中靶心,成功拿下铅锌矿的“月亮”。在成矿规律和矿床类型的理论指导方面,七队也以“借才我用”的姿态,积极与桂林理工大学等高等院校开展交流合作,建立“产学研用”平台,依靠老专家、老教授的经验和智慧开展合力攻关。交流期间,单位间多次互相走访交流,现场把脉问诊,明确找矿方向。
“产学研用平台要以需求为导向,针对找矿中出现的关键性问题进行联合攻关,确实发挥服务找矿突破的作用。”七队副队长雷美荣欣慰地说。
针对桂北地区复杂的成矿条件,七队一边利用前人关于广西铅锌矿床类型的认识,利用产学研平台联合开展综合研究和科技攻关,利用最新区矿调资料和有关数据,不断深化对桂北铅锌成矿带的认识,最后总结性地提出一个新的找矿方向——在生物礁顶部界面寻找层状、似层状矿体的思路。
雷美荣向记者介绍,河池北山铅锌矿区是全国著名的富铅锌矿集区之一,成矿地质条件十分优越。“当时是想以此为突破口,打响我们队回归的第一枪。找矿不能空口无凭,要真真实实地做出成绩才行,这样别人才认可你们是有真本事的。”
真金不怕火炼,最终,七队不负盛名,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北山矿区采矿标高以下深部找矿项目成功找到了中型铅锌矿床,证明在广西北山的边部、深部是能够找到‘月亮’的。”雷美荣说完,拿出地质报告对北山铅锌矿进行了详细介绍——北山铅锌矿区区域底部的莫霍面位置,形成了多条深大断裂和岩基裂缝带,主要矿床类型分为古生代和新生代两种。其中,古生代矿床主要分布在区域的南部,为多金属矿产,也包括铅锌、银和金等金属。新生代矿床主要产于北山镇中部外围地带,为富锌型矿床,但也含有少量的铅、铜等元素。
2014年,七队承担矿区勘查任务,在全面系统总结前人工作成果、借鉴省内铅锌矿勘查经验后,形成了在生物礁顶部界面寻找层状、似层状矿体的铅锌矿的新思路。2015年,七队实现了矿区找矿的突破,找到了广西桂北地区铅锌矿区的“月亮”,打破了深部找矿的技术壁垒。
“还需要继续再努力,攻克了这里,还有别的地方等着我们!”雷美荣对未来充满信心。“这一重大突破,就像广西铅锌矿被我们打通了一条大大的‘通道’一样。”随着此剂“强心针”的注入,此后,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和河池地区,一鼓作气搞生产,继续在老矿区内挖掘新希望。
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三防镇,以在岩体外接触带的变质岩中寻找构造填充型矿床;在五圩背斜核部附近的构造裂隙及层间裂隙中寻找细脉状、网脉状裂隙充填型铅锌锑多金属矿,并相继做出了亮眼的成绩——创建五圩矿田项目指挥部,承担实施“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板才铅锌矿详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岜航铅锌矿深部找矿”“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纳六铅锌矿普查”“广西河池市金城江区塘降铅锌矿普查”等项目。
其中,板才铅锌锑矿详查项目深孔见厚大铅锌锑矿体,为铅锌锑共生多金属矿,经过工作新发现千米以下的隐伏富矿体,有望找到锑、锌双中型或以上类型矿床;岜航铅锌矿区深部找矿项目有较高的见矿率,为铅锌锑共生多金属矿,经过工作新发现标高100m以下的隐伏矿体,钻探工程控制长度大于1000m,有望增加达中型矿床的储量;纳六铅锌锑矿区普查项目有较高的见矿率,为铅锌锑共生多金属矿,经过工作新发现隐伏矿体,3个钻孔工程控制,有望找到小型以上矿床;塘降铅锌矿普查有望提交可以供进一步详查的小型或以上类型矿床一处。
……
提及近些年的找矿成果,雷美荣有些激动地说,“在随后开展的五圩矿田勘查区项目中,我们浅层、深层的矿都不放过,以找铅锌矿床为主攻方向部署工作,整装勘查区现在形成了以五圩矿田为中心,内含板才、岜航、纳六、塘降等矿区,外围三防等矿区争奇斗艳的喜人局面。而且现在柳州市融水苗族自治县、河池和贵州部分地区,提到找矿都只认我们七队,除了铅锌,我们别的找矿成果也很好呢!2018年,柳江区里高镇古盘山项目找到一个大型矿床;2021年,南丹县芒场镇拉木告矿区找到一个中型矿床,名气响当当的呢!”
精神接续 用心用情做好“传帮带”
找矿能否突破,人才是关键。
七队的十年空窗期,地质人员各奔东西,独立谋生转产创业者众,在岗的地质技术人员寥寥无几。重走找矿主业的七队,为了尽快扭转地质专业人才捉襟见肘的被动局面,该队一方面除了招纳回部分有志有才的地质老将,并向社会公开招聘吸纳高技术人才等。同时,七队从2010年起,每年还深入各地质院校招收应届毕业大学生,强化队伍建设。如今,该队已拥有了一支190人的高素质队伍,其中教授级高级工程师1人、高级工程师10人、工程师43人、助理工程师14人,覆盖地质矿产勘查、选矿、采矿、测量、水工环地质、计算机、金融等专业,基本能满足各类技术工种的需求。
队伍建成了,但还需要把这支年轻的队伍迅速打造成一支既精通专业知识又具备市场开拓能力的复合型人才队伍。为了七队地质人的“三光荣”精神得以接续,莫建明、雷美荣、黄辉等一批队领导率先垂范,深入基层,以党建引领为抓手,凝心聚力。同时言传身教,给年轻的队伍技术加持,每到现场一线,他们都是以技术员的身份,与项目团队一起小到每个钻孔的布置施工、大到找矿方向,面对面地进行交流探讨。甚至,每个钻孔的勘察、布点,均是雷美荣等师傅们先去“走一遍”,确定好了,再带徒弟们去学习,并且一路进行现场教学指导。
“现在五圩勘查区和融水项目共有技术人员15名,大都是近年来参加工作的‘80后’‘90后’。就在进队的这几年里,跟着我们风餐露宿、吃苦耐劳,敢担当,逐步成长为技术骨干,引领勘查区的地质找矿。我们队每年都三四月份出队,十二月份左右才收队,通常情况下,大半年时间内都很少能回队部、回家。2023年,甚至有些队员野外出队时间达到300多天,大浪淘金,现在我们队上还能坚持留在野外做工作的,确实难得,都是金子!”提到手下的精兵干将,雷美荣动情地说,“这些年轻人有的上有老下有小,孩子才刚刚几岁;有的才新婚燕尔,连蜜月都没度;有的是刚走出校门,就直接到野外开始找矿生活的大学生。可是他们都能为了项目,舍小家为大家,投身到工作中,真的特别难得。”
这些来自五湖四海的青年才俊,怀揣着地质梦想,肩负着地质“三光荣”精神,为了同一个目标,远离了灯火辉煌的繁华都市,来到巍峨大山的深处,默默地实现着自己的人生价值。
对七队这些常年在野外工作的年轻技术人员而言,最痛苦的莫过于孤独寂寞。远离家人和朋友,日复一日地在陌生而又熟悉的大山里重复着勘察、采样、编录这些工作,如果不是有着坚强的意志和过人的毅力,又有谁能坚持到最后?
可就是这样的日子,也因为有“三光荣”精神的加持,有老专家的“传帮带”而熠熠生辉。
“队领导每次都是以老师的身份来的,一周至少来一次,对项目跟得特别紧,发现矿点异常也是他们先去研究,再一步步带着我们去做,受益匪浅的同时,也特别让我们敬佩。”三防项目组负责刘湘黔发自肺腑地说。“并且,领导每一次来,都会督促我们不要只会机械干活,要勤思考。”
在五圩矿田项目现场,板才项目组技术负责陆靖感叹,“比如雷副队长,他每次一来,都会问项目进展到哪里了,现在还有哪些问题?下步的找矿思路是什么,你们对下一步的部署有什么看法?分析一下这些钻孔资料,结合成矿规律,钻孔布置在这里是不是最合适的?”在这一声声关爱的督促中,“传帮带”进行着。
除了传统的“传帮带”,为了进一步增加各个项目组的知识储备和队伍的凝聚力,该队在河池市金城江区建立了五圩矿田指挥部,坚持每月召开找矿研讨会及生产例会,针对找矿工作中存在的技术难题和关键性问题进行沟通、交流和探讨,并就下月的工作及找矿方向进行科学部署。
“例会上,都是实打实的‘干货’。会前各个负责人都事前做好准备,把项目进展情况、下一步的找矿方向认真梳理,会上就是汇报和研讨。”该队总工办主任覃顺桥表示:“这样‘压担子’,项目才能做得好,项目负责人才能更快地成长。”
此外,为了保证每个项目不出纰漏,当项目开展到一定阶段,队部就会召集有关专家,对各个项目进行会诊,以整体的技术力量来保证每一个项目的质量。正是这种高效实用的例会制度,结合实践中的不断总结,才造就了今天这支“突出思想引领”“突出实干实绩”的找矿队伍。
站在高高的九万山上,阳光从密林间洒下,壁立千仞,挡不住七队人铿锵的脚步。茫茫山野,遮盖不了七队人智慧的双眸;风餐露宿,扑灭不了七队人骨子里的地质魂。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