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行地质点观察记录(杨晓 摄)
1954年10月,我国第一块铀矿石发现于广西富钟县(旧县名,1953年由富川、钟山两县合并设置,1961年恢复设置富川、钟山两县)。1955年1月15日,这块铀矿石被送到了中南海。当天,毛泽东主持召开中央书记处扩大会议,作出了建立和发展我国原子能事业的战略决策,中国核工业就此发轫。
这块石头,后来被称为中国核工业的“开业之石”,它见证了中国核工业的起步与发展,如今保存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在富钟县发现铀矿石,证明我国具备形成铀矿床的地质条件。我国核地质工作者马上开展了铀矿成矿理论的初步研究,并部署相应的勘查工作,继而在湖南发现了可供大规模开采的铀矿石。得益于充足的铀矿资源保障,1964年,我国在西部罗布泊地区成功爆炸了第一颗原子弹。
今年是我国原子弹爆炸成功60周年暨“开业之石”发现70周年,几十年来,“开业之石”一直是激励核地质工作者的精神图腾,迸发着时代的光辉。
开业:创业艰难挑战多
1955年8月初,我国地质工作者根据航测异常和地面岩石蚀变特征,发现在湖南郴县许家洞乡一个叫金银寨的地方有较好的找矿前景,有可能蕴藏着满足制造原子弹所需要的铀资源。
为了迅速扩大找矿成果,加速探明金银寨的铀资源储量,我国迅速组织了一支地勘队伍,开展铀矿地表调查工作,并同步实施钻探和坑道深部验证工程。
1956年1月5日,一支英勇的地勘队伍——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三〇九队第十分队正式成立。
钻探队的工作异常辛苦,由于技术不熟练加上地质条件复杂,施工中时常会出现卡钻、垮孔、埋钻等情况,有时为了处理一个垮孔事故,工作人员需要连续工作五天五夜,即使累得精疲力尽,也未必能成功解决。
报废钻孔的现象也时有发生。有一次,钻孔已钻进了180多米,却因埋钻等事故而功亏一篑。
12月中旬的一天下午,17号钻机出现了卡钻事故,机长朱富堂立刻想办法解决。尽管他在机器旁反复尝试使用三挡、四挡回车,上下给压力和加大油压等多种办法,但30多个小时过去后仍无法解决,急得朱富堂和队员们大冷天满头冒汗。大家心急如焚地等了3天,终于等来了有关专家。专家提出采用人工打吊锤的方法解决,但这需要大量的人力。当时已是深夜,大家闻讯后纷纷起床,自告奋勇地加入到支援队伍中。一时间,通往机台的小路上火把通明,100多名队员迅速赶到现场。“一二,加油!一二,加油!”的呐喊声响彻夜空。次日凌晨5时,问题终于得以解决。
为了进一步加快资源量报告的提交进度,并顺利进入采矿阶段,1958年年初,全队上下提出了“千米钻机,万米队”的口号。队员们积极响应,个个争当先进。还没到上班时间,钻探工人就早早来到机台,掐着时间分秒不差地接班。有一次,开孔班钻机出现卡钻事故,为了节省时间,大家硬是拿着锄头、铲子深挖4米多将钻头取出。
在大家的协同奋战下,1958年2月,第十分队正式向国家提交了金银寨铀矿勘查储量报告,成为新中国第一批提交铀矿勘查储量报告的单位之一。在两三年内,第十分队落实了3个铀矿床,无论速度还是质量都堪称一流,为我国尽早制造原子弹以及整个核武器体系后续企事业单位的组建提供了基础保障。
立业:铀矿勘查稳基业
铀矿作为我国36种紧缺战略性矿产之一,被誉为“核军工基石、核电粮仓”,铀矿勘查事关国家安全和国计民生。
随着新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我国开发利用核能的步伐逐步加快,对铀矿资源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为了适应新形势的需求和地方公益事业发展的需要,核工业中南地质勘探局三一〇大队(其前身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部三〇九队第十分队)实行属地化管理,划归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管辖,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与广西壮族自治区三〇五核地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三〇七核地质大队共同构成广西铀矿勘查及服务地方核素检测的主力军。
广西是我国最早发现铀矿物的地区,大地构造处于扬子板块与华南板块结合部,成矿单元属扬子陆块铀成矿省及华南铀成矿省,其构造演化、沉积过程、岩浆活动具有多类型、多旋回特征,成矿过程具有多阶段、多期次的特点,为铀元素的大规模富集成矿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
如何将理论上的潜在资源优势转化为实际的发展潜能?在自治区地矿局的领导下,广西的核地质工作者抢抓机遇,积极开展铀矿找矿工作和铀矿地质科研工作,力求实现找矿突破。
2006年,《国务院关于加强地质工作的决定》发布,明确了“突出能源矿产勘查”“加强铀矿勘查,尽快探明一批新的矿产地”的工作任务。自治区地矿局抢抓这一历史机遇,以地勘单位属地化改革为契机,通过调整核地勘队伍结构、充实核地质勘查技术力量、恢复铀矿地质勘查工作机制、制定铀矿地质勘查工作规划等一系列举措,积极开展铀矿勘查工作项目的立项调研论证。
2006年至2011年间,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在桂林全州、资源、恭城等地,广西壮族自治区三〇五核地质大队在柳州融水等地,相继发现了富厚的工业铀矿体。这些发现揭示了桂北地区铀成矿区深部存在第二富集带,取得铀矿成矿找矿认识上的新突破,为全区各铀矿区的深部及外围找矿提供了宝贵经验。
在党中央的坚强领导下,在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关心关怀和大力支持下,“十一五”以来,自治区地矿局对重要铀成矿区浅层(600米以上)的勘查取得地质找矿与成矿规律的新认识,并不断增加铀资源量,为我国核能事业的发展提供了稳定的铀矿原料保障。
要实现找大矿、找好矿的目标,除了要有特别能吃苦、特别能忍耐、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奉献的“四特别”精神,还要有勇攀高峰、敢为人先的地质科研创新精神。
自治区地矿局以解决铀矿找矿遇到的关键性地质疑难问题、找矿技术攻关难点问题为方向,将铀矿科研项目与铀矿找矿重点勘查区相结合,加强铀成矿理论与勘查技术研究,运用新理论、新技术、新方法指导找矿;联合科研院所、高等院校走产学研相结合之路,开展铀成矿作用、铀矿控矿条件、铀矿床成矿模式与找矿模式、铀矿找矿前景探索等方面的研究。
创新无止境,实践出真知。在为铀矿找矿注入强劲动力的新征程上,自治区地矿局从未停止地质科研探索的脚步。
在“十二五”至“十四五”期间,自治区地矿局共实施了17个铀矿地质科研项目,投入3600多万元科研资金,开展了花岗岩型、碳硅泥岩型、火山岩型铀矿成矿地质体、成矿围岩蚀变带与成矿作用标志等方面的研究,总结了铀矿成矿规律,建立了针对性强的找矿模型,明确了找矿方向,扩大了找矿范围,圈定了一批找矿靶区,为“十五五”期间的铀矿找矿方向提供了地质依据和技术支撑。
拓业:服务为民砺精兵
作为广西的一支专业核地质队伍,如何在履行铀矿找矿主责主业的同时,发挥核地质专业的辐射效应,服务社会和民生?
自治区地矿局党组书记、局长唐善茂介绍:“我们以突出铀矿地质勘查成果为主线,以提高核地勘项目质量为中心,以拓宽核地质工作领域为目标,遵循以铀为主、综合找矿、服务社会的思路,一方面做好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一方面建好广西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
这些年来,广西核地质工作者甘为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的守护人,敢为挺在核与辐射应急一线的急先锋,在为民服务中磨砺成一支守卫民众安全的核地质精兵。
针对以往铀矿地质勘探过程中形成的大量坑(井)口,常因误入或坠落而给当地人畜造成不同程度的安全隐患和放射性危害等环境问题,国家提出要做好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工作。为此,2008年国防科工委批准自治区地矿局实施“十一五”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治理专项工程,并拨付项目经费5290万元。随着治理工程的逐步推进,这项工程的重心转向了监测。
2018年,自治区地矿局在检测中发现我区两处渣堆存在环境隐患,遂向自治区政府报告,自治区相关领导高度重视,要求组织专业人员尽快处理。自治区地矿局随即牵头会同自治区生态环境厅核与辐射安全监管处成立排查领导小组开展工作,并编写了《广西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排查工作报告》,也对存在环境隐患的设施与工程开展修复治理,直至隐患排除。
2019年汛期,自治区地矿局协调有关部门针对排查中发现的12个存在安全隐患的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进行及时整改修复,保证了设施、工程的完整和安全有效。同年6月,自治区制定印发《广西壮族自治区铀矿地质勘探设施退役整治工程管理办法(试行)》,进一步完善广西军工铀矿地质勘探设施的管理。
目前,广西投入运营的首座核电站以及已经批准建设的第二座核电站都位于防城港市。为保障其安全稳定运行,必须要有一支核应急队伍。
2016年4月,广西壮族自治区三一〇核地质大队获自治区编办批复同意,于同年恢复了原中国核工业总公司在1999年成立的广西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同时,广西壮族自治区三〇五核地质大队、广西壮族自治区三〇七核地质大队分别在柳州市、贵港市成立了分中心。2018年,广西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被纳入广西核事故应急体系,成为核应急事故监测评价成员单位。
在2021年“神盾—2021”国家核应急演习暨“红沙—2021”广西核应急联合演习中,自治区地矿局派出精兵强将参加监测评价组演习工作。参演人员展现出的专业素质得到了国家核应急协调委领导和演习评估团专家的肯定,同时也获得自治区相关部门领导的赞扬。2021年12月,广西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荣获“自治区核应急先进集体”称号。
在常备不懈履行急先锋职责的同时,广西核地质工作者积极发挥专业的溢出效应,积极拓展生态领域的服务项目,甘为孺子牛。
2018年,自治区地矿局组织完成了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广西伴生放射性矿普查工作,得到了自治区第二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与专家的高度认可。2018年10月,在生态环境部(国家核安全局)召开的全国辐射安全监管工作座谈会上,广西就这项工作作典型发言。
在天然放射性生态调查领域,2019年以来,自治区地矿局完成了广西大明山风景区天然放射性生态环境调查等4个辐射环境调查项目的试点工作,积累了建材、旅游景区、居民饮用水源、居住区4个不同性质区域天然放射性核素调查的经验,为今后建立放射性环境调查规范和在全区范围内开展辐射环境调查奠定了基础。
在民用项目放射性调查领域,自治区地矿局先后承接了桂林桂冶实业有限公司老生产区场地环境调查、玉林市博白县城区充粟水库引水工程辐射环境监测等项目,并结合实际需求编制了《非放射性矿产资源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草案)》,制定了非铀(钍)矿产资源勘查放射性检查技术要求。
2022年,广西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组织编制了《广西放射性核素检测中心辐射事故应急执行程序》,增加了应急的可操作性。2024年,中心成立广西核与辐射应急工程抢险与处置救援队,进一步提升了全区的核安全保障的响应力。
这些年来,一代又一代的广西核地质工作者秉承“铀矿报国”的使命,在为国寻找铀矿和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征程中,形成了艰苦奋斗、无私奉献的核地质精神,重大创新成果不断涌现。仅2024年,他们在桂北地区开展的普查中保质保量完成了既定目标任务。
“包括广西铀矿地质工作者在内的我国地质工作者初心不改、牢记使命,为国铸剑、为民造福,为我国核工业发展、保障国家安全作出了历史性贡献。我们选择于11月29日至12月3日在桂林市灵川县召开2024年全国铀矿地质会议,为的是传承核地质精神、再创新时代辉煌。”中核集团首席科学家、中国地质学会核地质专业委员会主任李子颖说。
唐善茂表示,广西的核地质工作者自投身我国核事业以来,秉承一颗“核心”,携手奋进、“核”力报国,并随着时代发展顺应核能造福社会的需求,变“辐”为“福”。在新时代广西核地质事业的新征程上,我们要聚焦主责主业,以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为契机,为国家寻找更多铀矿,不断贡献核地质工作者的智慧和力量。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