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体版| 繁体版| 智能问答
支持IPv6
无障碍
当前位置:首页 > 专题专栏 > 地矿人文 > 深读

共绘“金色”蓝图 同谱矿业新篇 ——2025中国(广西)—东盟矿业合作大会综述

2025-05-22 15:05     来源: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     作者:杜小品 唐广生 潘仲明
分享 微信
头条
微博 空间 qq
【字体: 打印


五月的邕城,朱槿花开得正艳。

5月22日,广西南宁国际会展中心的展区内,一块块泛着金属光泽的矿石标本在射灯下折射出斑斓光芒,身着东盟各国传统服饰的客人在各个展位前了解中国生产的矿山装备和矿业新技术、新材料及新产品。

当天上午,由自然资源部指导,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主办,广西壮族自治区自然资源厅、广西壮族自治区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以下简称广西地矿局)具体承办的,以“深化‘一带一路’合作,共促中国—东盟矿业高质量发展”为主题的2025中国(广西)—东盟矿业合作大会(以下简称矿业合作大会)在此开幕。来自中国和东盟10个国家的矿业主管部门、自然资源系统、地勘系统、矿业商协会、科研机构、矿业企业及东盟国家驻华使领馆等770多名嘉宾代表参加开幕式,共商国际矿业合作大计。

这场持续两天的跨越山海的“点石成金”对话,让这座“中国—东盟博览会”永久举办地再次成为闪耀国际矿业合作的焦点。

智慧+绿色”的矿业叙事

走进广西国际矿业展览会柳工集团展厅,一个全景巨幕可视化平台非常吸引眼球,它是“超级数字中枢”——智慧矿山系统,可生产调度、设备状态、安全预警……所有关键数据实时跳动,就像给整座矿山装上了“智慧大脑”。现场技术人员介绍,无人化作业不仅是效率变革,更是矿山低碳化转型的关键路径,柳工智慧矿山系统可推动矿山运营模式从“经验驱动”向“数据驱动”升级——每一吨矿石的运输轨迹、每一台设备的能耗数据、每一处边坡的安全监测,通过数字化采集、智能化分析和可视化管控,实现智能排班、视觉感知以及智能控制,最终完成矿山智慧化、低碳化、无人化运行。

作为矿业合作大会一同举办的广西国际矿业展览会,以“绿色矿业,合作共赢”为主题,主要设置单位形象、矿业企业及行业协会、矿山装备企业、珠宝玉石及坭兴陶、碳酸钙 产业集群等五大特色展区。达1.2万平方米的展会规模,吸引了来自8个国家的369家企事业单位参展,国别数和企业数创历史新高。

展会现场人气高涨,全球矿业领域的前沿创新成果争相亮相,参展企业纷纷展示了地质勘查、矿业投融资、矿山装备、绿色矿山、智慧矿山、矿业AI的应用与发展等领域最新技术、成果与产品——这些创新成果不仅展现了国内外矿业装备制造的高端水平,更为行业绿色转型提供了技术路径。

据统计,这次展会促成中外174 家采购商达成合作意向、多项商业合作落地生根。东帝汶首次组团参展,主要展示本国矿产资源禀赋及其法律政策、投资环境等。现场对接及意向订单额约951万美元,30家企业达成合作意向共15个项目。

不少与会者表示,人工智能是造福人类的国际公共产品,智慧化是矿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技术创新推动矿业智能发展已成行业共识。

智能巡检机器人、超声波在线粒度仪……各类智能化设备和智能矿山解决方案吸引不少参展观众交流洽谈。

“利用数字化手段和智能化设备,可以减少选矿人员现场作业,实现‘黑灯工厂’。”展会现场技术人员表示,智能采矿、智能选矿、智能管控等全流程的矿山智慧化建设已成为现实。

“我们正按照绿色、低碳、智能、高效、和谐的理念,以战略资源精深高效开发为根基,以人工智能赋能和矿业绿色转型为驱动,推动矿业从“卖资源”向“造材料”转变、从“粗放开发”向“绿色智造”转变,为促进中国—东盟矿业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出席矿业合作大会开幕式的广西嘉宾信心满满。

据了解,作为中国重点有色金属产区,广西矿产优势突出、资源得天独厚,在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矿山机械制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拥有一批实力雄厚的矿业企业和科研机构,在推动中国—东盟矿业“智能化”合作方面具有独特的基础和优势。

“我们热切期盼与大家在推进智能化发展中向智而行、共享新机,推动建设人工智能矿业应用项目,共同探索人工智能在绿色矿山建设、矿产资源勘查、矿山安全生产等领域创新应用,与各国一道共享智能红利,为矿业合作发展注入新活力、增添新动力。”前述嘉宾热情发出合作邀请。

“绿色矿山”“绿色智造”“绿色增长”……

“绿色”,无疑是此次矿业合作大会的高频词。与会嘉宾表示,要积极践行绿色低碳理念,打造绿色增长引擎,加强绿色矿山建设、碳汇等领域的合作,促进矿业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协同,为矿业可持续发展提供支持……

当人工智能与绿色矿业在这届矿业合作大会相遇,一场科技与自然的和解正在上演,并催生出一种新的可能:人类对资源的索取,不再以牺牲青山绿水为代价,而是在算法的精密调控下,与自然达成一种动态的和谐——绿色矿业的未来,正从算法的逻辑中生长出来,既孕育财富,也守护家园。

“地质密码”里的合作基因

来自东帝汶奶油纹的白云石、马来西亚的锡矿砂、缅甸的翡翠原石与中国广西平果的铝土矿标本在广西国际矿业展览会展厅比邻而列。轻抚矿石,温润的质感和粒状或致密的纹理让参展观众仿佛置身于打开了的地球珠宝盒。

“这些矿石标本就像地质年代的‘二维码’,来自不同国家的投资人扫一扫,就能获取矿业合作的无限可能。”来自印度尼西亚的年轻地质工程师艾迪笑着举起手机为自己和矿石标本拍了个合影。

在5月23日举办的矿业合作大会项目签约推介洽谈会印证了艾迪的说法。洽谈会推介了16个矿业项目,现场签约12个项目。这些项目既有来自国内如河南省、内蒙古自治区等省(区),也有来自国外如印尼、马来西亚、柬埔寨等国家。“主要还是以东盟国家居多,包括印度尼西亚的铝土矿、马来西亚彭亨州穆阿扎姆·沙阿的铁多金属矿矿权、柬埔寨上丁省松昂地区铜金多金属矿勘探等。”现场一位工作人员介绍说。

广西与东盟陆海相连,是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前沿和窗口,矿产优势突出,在地质勘查、矿产开发、矿山机械制造等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技术,与东盟国家在矿业领域互补性强、合作潜力巨大。

近年来,中国—东盟卫星遥感应用中心、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等一系列重要合作平台先后成立,为双方在矿业、地质勘查、卫星遥感、生态环境治理等领域开展多方位、深层次合作奠定了基础。其中,依托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双方地学领域交流日趋常态化,地质调查及地学科研领域合作取得丰硕成果。

作为中国—东盟矿业合作重要项目,中国援建的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于2019年落成移交,其为柬埔寨自然资源与环境开发利用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技术支撑,也促进了中国矿业企业对柬埔寨的投资合作和矿业开发。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南宁)副主任黎海龙说道。

柬埔寨矿业能源部矿产资源总局局长翁·狄波拉表示,许多中国投资者已在柬埔寨开展推动矿业发展的相关业务,不久前,广西桂奥海外矿业投资有限公司正式获得柬埔寨磅士卑省奥拉地区勘探许可证。为吸引中国矿业企业并促进矿业合作,柬埔寨有关部门通过法律和监管框架、外商直接投资及投资激励措施鼓励投资。

据了解,此次项目签约推介洽谈会共有200多名来自中国、东盟国家自然资源与矿业管理、地质勘查、行业协会、矿业企业的代表参加。推介签约的项目更加注重贯彻落实“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的部署要求,招大引强“磁场”效应持续增强。项目签约推介洽谈会前,广西地矿局分别与柬埔寨能源与矿产部矿产资源总局、越南农业和环境部地质矿产总局签署了地学、地质勘查和矿业合作等方面的合作谅解备忘录;中稀广西稀土有限公司与马来西亚马中资源有限公司签署了合作备忘录,与老挝、马来西亚、缅甸相关企业进一步深化重要矿产资源勘查开发的务实合作。

项目签约推介洽谈会期间,广西地矿局与柬埔寨能源与矿产部矿产资源总局签署了《柬埔寨国家地质实验室能力建设和运营提供技术援助合作协议》和《地质矿产联合研究协议》,为双方在矿产勘查、地学研究以及人才培养等后续合作打下了基础。

经过15年的建设,作为中国与东盟国家共同举办的级别最高、规模最大的国际矿业盛会,矿业合作大会已成功举办13届,累计洽谈项目1444个、签约项目184个,签约金额近700亿元。

“在平台支撑和催化下,中国与东盟国家在自然资源领域合作共识不断增强、合作范围不断扩大、合作机制不断完善,有力推动双方在矿业投资、技术推广、节能减排、资源综合利用、人才培训等领域的务实合作。”矿业合作大会秘书处一位负责人介绍。

共绘矿业发展新图景

“矿业是拉动东盟经济增长的重要引擎,也是与中国合作的重要支柱。”老挝能源与矿产部副部长占沙温·本农表示,中国拥有先进的技术和成熟的产业链,在支持东盟矿业发展方面具有独特优势。

中国与东盟国家山水相依、人文相融,历来是彼此相互信赖的好邻居、携手共进的好伙伴。中国矿业联合会代表在发表主旨演讲时提到,多年来,在中国与东盟全面战略伙伴关系框架下持续深化矿业合作,众多中国矿业企业赴东盟国家投资兴业,参与当地矿产资源开发。东盟国家则向中国出口铝土矿、煤炭、镍矿、钾盐等原矿,同时设法引进中国的先进技术,以及经过深加工的矿产品,有效实现了优势互补。

当前,中国与东盟国家对矿业人才培育、技术创新、绿色转型的期待更趋强烈。近年来,广西积极落实高质量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民心相通的合作内容,以中国—东盟地学合作中心、东盟学院为平台,着眼睦邻友好、合作共赢,持续加强对东盟国家地学、矿业等领域管理和技术人才培训,逐渐建成常态化的统一、规范的培训体系,不断提升东盟国家矿业管理能力和人才技术水平,有效推动了中国和东盟国家在矿业合作方面相向而行。

自2013年中国—东盟矿业人才交流培训中心成立以来,已面向东盟国家举办矿业专题培训班11期,来自东盟国家矿业部门的管理干部和技术骨干370多名学员参加了培训。东盟学院先后举办东盟国家技术培训班5次,培训技术人员70余人次,招收东盟国家来华留学生300多名,为东盟国家培养了一批地质、资源、水文、环境、工程等领域的人才。

5月10日至6月1日,举办以“矿业新技术”为专题的第十二期中国—东盟矿业人才交流培训班,共有23名中外学员参训。其中,柬埔寨、老挝、马来西亚、越南等东盟8个国家学员17名,中国黄金集团、中国铝业集团、中国稀土集团等中方学员6名,采取混合编班的方式共同参训。

通过加强对东盟国家矿业领域管理和技术人才的培训,不断提高相关培训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持续建设完善中国—东盟矿业人才培训体系,高水平服务中国与东盟矿业领域务实合作。

“我们要把在中国—东盟矿业人才交流培训班学到的先进技术带回去,也要把一些合作项目带过来推介给中国的企业,进一步加强柬中两国在矿业方面的合作,共绘矿业发展新图景。”柬埔寨桑波学员说。

    当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旁的民族大道点亮华灯,形似矿脉走向的光带串联起东盟各国的国旗。正如一位参会的代表所言:“从地下的矿脉到地上的合作,我们正在编织更紧密的矿业经纬。”这场山海相连的盛会证明,当科技创新遇上传统产业,当绿色发展照进资源开发,中国—东盟这条跨越山海的“矿业丝路”,正用共赢的钻头,向合作共赢的矿脉深处掘进。


文件下载:

关联文件: